12月26日
会议题目:“百年观象 守望京城”主题专家座谈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
1.我对北京早期 (17-19世纪) 气象观测记录的认知(张德二,国家气候中心)
2.古都灵台八百载(齐锐,北京古天文馆)
3.北京百年气象观测历史溯源及思考(张宏基,北京市气象局)
4.1757-1762年北京的气温(任玉玉,国家气候中心)
5.北极阁气象历史与精神传承(刘端阳,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回放链接
1226
主题:温室气体与气溶胶的监测及其辐射效应研究
报告1: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及其对地表太阳辐射预报的影响研究(报告人:戴铁,硏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2:京津冀碳监测反演进展(报告人:韩鹏飞,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报告一 报告二
1220
题目:风起云涌——迷人又危险的热带气旋
报告人:张泽,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助理研究员
1206
主题:城市化对热环境的影响
报告1:《长时序建筑三维结构对于城市热岛的影响》(报告人:李雪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报告2:《城市化与地形因素对福州夏季热舒适的影响》(报告人:林欣璐,副教授,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206
题目: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与卫星遥感
报告人:李婧,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长聘副教授
回放链接
1205
题目: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韧性——从理论到实践(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7期)
报告人:颜建平博士,香港城思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上海师范大学风险分析与管理卓越中心高级顾问
回放链接
12月4日
会议题目:第一届热带海洋气象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专业委员会
1.粤港澳大湾区相控阵雷达网及其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的应用(赵坤 南京大学)
2.远洋船舶气象智能化导航关键技术研发进展(许映龙 国家气象中心)
3.连接巴基斯坦洪水与东亚热浪间的动力途径(周文 复旦大学)
4.海一气相互作用参数化研究进展(高志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全球气候变化对台风及季风异常的影响研究(徐建军 广东海洋大学)
6.强对流天气识别预警和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崔春光 武汉暴雨所)
7.华南区域雷电观测试验(吕伟涛 南京气象创新研究院)
8.近海台风强度变化科学试验(EXOITCCA-II)进展(汤杰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
9.高空大型无人机平台海洋台风观测应用(赵培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10.近海台风强风致灾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徐晶 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
1204
题目:
山地地表水热关键参数遥感精细监测(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70期)
报告人:赵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
11月29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二十四期(雷暴降水和闪电机理及人工影响)
报告1:雷暴云探测、机理与人工引雷(郄秀书 研究员)
报告2:气溶胶对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影响(赵传峰 教授)
报告3:对流云和降雨云的遥感探测研究(胡斯勒图 研究员)
报告4:雷电预警预报研究进展(张义军 教授)
报告5:对流云的人工干预:既入地,又上天(陈宝君 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25日
会议题目:2024城市气象科技联盟城市气象科技成果应用优秀案例交流会
主办单位:北京气象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
1.睿图—睿思系统冬奥会应用案例(北京市气象局 杨璐 副研)
2. 睿图—短期(CMA—BJ)数值预报系统研发与应用(北京市气象局 张亦洲 副研)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排水设计和内涝预报预警气象关键技术(天津市气象局 李明财 所长)
4.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上海市气象局推荐) 王强副 主任)
5.基于静止卫星数据的黄渤海海雾夜间检测技术(青岛市气象局 时晓曚 总工)
6.基于数字孪生的大城市立体交通气象保障技术研发与示范(南京市气象局 戴竹君 副科长 )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21
题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进展与展望(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6期)
报告人:温家洪,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120
题目:Advancing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Predictions And Related Services to
Meet the Growing Societal Needs(提升大气成分预测,服务社会需求)("IGAC-China"学术报告第二十七讲)
报告人:Gregory R. Carmichael,The University of Iowa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19日-11月20日
会议题目:2024年第二届全国气象雷达应用年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气象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内容暂略
回放链接
11月16日
会议题目:北京气象与气候变化交叉论坛
论坛主题: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主办单位:北京气象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
议题1:气候变暖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变化与预测
1.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群极端高温的特征、驱动机制和数值模拟(罗亚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2.京津冀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风险(周波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3.Robust changes in global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under greenhouse
warming(黄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降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李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AI大模型为气候预测提供新思路(陆波 国家气候中心)
6.大气河在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的演变过程及其机理(雍阳阳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 )
议题2:城市化环境和气候效应
1.考虑城市化效应的极端事件归因框架(陈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北京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基于民航飞机报告和测风激光雷达(宁贵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滨海城市海陆风长期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朱佳雷 天津大学)
4.京津冀地区复杂下垫面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研究(缪育聪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5.大城市下垫面对降水影响机理研究(窦晶晶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6.北京城市街区高时空分辨率碳通量模拟研究(罗文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议题3:变暖背景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影响与应对
1.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理驱动的城市风灾破坏模拟技术(顾栋炼 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
2.气候变化健康经济影响研究(谢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3.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方法研究(王文婷 北京大学工学院)
4.Heat exposure and inequality in global economic growth(唐韵 中国科学院大学)
5.全球城市老龄化与极端热浪暴露复合风险的不平衡增长情景(陈良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14日
会议题目:2024年第九届京津冀气象创新论坛
论坛主题:科技创新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
主办单位:河北省气象学会、北京气象学会、天津市气象学会
议题1:数值模式预报应用研究
1.睿图—短期v4.0数值预报系统研发(黄向宇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云微物理方案与大气动力学方程的改进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 (孙继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无人机边界层探测资料在对流性天气数值预报中的同化方法研究 (李昕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议题2: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报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用于天气和气候的生成式同化与预测 (潘宝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5.人工智能气象科学大模型研究进展及科学问题 (朱恩达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
6.AI大模型,为气候预测提供新工具(周辰光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
议题3:海洋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研究
7.国家级台风海洋气象业务现状及关键技术(黄彬 国家气象中心)
8.远洋气象导航概况及关键技术进展(张增海 国家气象中心)
9.天津海洋气象服务业务工作汇报(郭玲 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
议题4: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研究
10.我国飞机颠簸时空分布特征及典型个例分析(慕熙昱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11.中央气象台通用航空气象服务进展(毛旭 国家气象中心)
12.低空经济与气象研究(奚海蛟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
回放链接一 回放链接二上午 下午 回放链接三下午
11月14日
会议题目:2024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暨全国风云卫星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中国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1.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施建成,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特聘专家)
2.先进快速辐射传输模式(ARMS)赋能卫星遥感应用(翁富忠,教授/博导,风云气象卫星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3.风云卫星协同观测及关键技术(董瑶海,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总师,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
4.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技术现状与展望(丁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5.风云卫星发展的体系化思考(王劲松,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
回放链接
11月07日
会议题目:2024年全国决策气象服务业务技术交流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1.推动决策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李泽椿 院士 国家气象中心)
2.沿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殷杰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3.人工智能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伏羲次季节气候大模型(赵洋洋 研究员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
4.气象部门两办信息报送整体情况及未来思考(史丛 副主任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5.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廖要明 正高工 国家气候中心)
6.云南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全面融入防汛减灾救灾指挥调度体系(海云莎 高工 云南省气象局)
回放链接
1101
报告主题:今年夏季降水偏多的回顾和思考
报告1:2024年夏季气候特征和预测回顾
报告人:李想,高级工程师,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2:北京市2024年夏季气候预测复盘
报告人: 施洪波,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月30日
会议题目:京津冀地区地质灾害协同防治及响应研讨会
主办单位:北京减灾协会、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报告1:2024年汛期气候特征和预测技术复盘(李想,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推进方向(肖锐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报告3:北京地区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复盘分析(谢铁军,北京市气候中心)
报告4: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防御响应(曹颖,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报告5: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卢长军,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报告6:极端降雨条件下河北省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思考(钱龙,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报告7:极端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遥感识别与监测应用(焦润成,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报告8:北京山区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及应用(翟淑花,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回放链接
1030
题目:气候极端性加剧及带来的挑战("IGAC-China"学术报告第二十六讲)
报告人:王会军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月29日-10月30日
会议题目:第二届全国大气边界层交流会
会议主题:边界层气象和新质生产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河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特邀报告/大会报告
1.中国大气湍流基础研究的历史回顾(胡非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定制气象服务系统,赋能低空经济发展(高志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低空经济气象若干前沿科技问题(郭建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The effect of urban planning on local mixing conditions and air quality
using Large Eddy Simulation(大涡模拟城市规划对当地混合条件和空气质量的影响作用)(Järvi Leena
Johanna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5.Intercomparison of urban surface forcing in large-eddy simulations with
resolved and modelled urban
canopies(大涡模拟中城市表面强迫已解析和建模的城市冠层的相互比较)(KarttunenSasu Mikael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6.基于 5G-A 基站感知测雨的技术研讨交流(蔡华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测风激光雷达在低空风探测中的应用及未来展望(李肖雅 青岛华航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主题1:大气边界层探测新方法与新技术
1.盆地城市冬季冷池期间气溶胶边界层相互作用(张镭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稳定边界层探测的无盲区激光遥感技术研究(高飞 西安理工大学)
3.沈阳近地层大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变化特征 (李丽光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4.Power Spectra and Diurnal Variation of Low-Level Horizontal Winds
Observed by a Wind Profiler Radar Network Over China(王寅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沈阳近地层臭氧污染特征及源解析(战莘晔 鞍山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访问交流))
6.湍流间歇性特征及其对能量闭合的影响(常鹤瀛 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7北冰洋夏季海雾微物理特征研究(石晓宇 中国海洋大学)
主题2:大气边界层物理和湍流的前沿基础理论
1.Kolmogorov's Cyclone(黄永祥 厦门大学)
2.近地层湍流动量输送系数表达式研究(高志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一类非定常层流边界层问题的相似解(孙博华 中科院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4.大涡模拟技术支撑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简介(刘郁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5.北极近冰面的湍流动能垂直结构分析(刘长炜 中山大学)
6.我国登陆台风近地面风廓线及气动参数的海陆对比研究(汤胜茗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7.大气边界层脉动量低阶统计规律(谢金瀚 北京大学)
主题3:大气边界层参数化和数值模拟
1.土壤湿度对边界层和对流云发展的影响研究(陈璟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塔克拉玛干沙漠起伏地形上冬季冷池的数值模拟(马舒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基于蒙托卡罗光线追踪和 GPU 加速的城市冠层辐射传输模型(梅硕俊 中山大学)
4.台风边界层滚涡与相干湍涡动力机制及其初步参数化(李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基于实测台风数据的边界层风速剖面模型研究(李利孝 深圳大学)
6.波浪效应对海上风机阵列边界层的调制作用(陈笔澄 厦门大学)
7.工业园区多尺度精细化污染物排放数值模拟研究(杜亚星 中山大学)
主题4:大气边界层物理实验模拟研究
1.稳定层结对建筑物近场扩散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李云鹏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2.均一和非均一高度建筑上方粗糙子层的风速和湍流特征:风洞实验研究(莫梓伟 中山大学)
3.城市微气象定点-移动协同观测与预测模型评估(曾利悦 中山大学)
4.基于缩尺外场实验的城市风热环境 CFD 模拟验证(陈冠文 中山大学)
5.大孔径闪烁仪对数光强功率谱幂率分析(朱星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树木蒸散发和遮阴效应的缩尺外场实验研究(伍展民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7.基于大孔径闪烁仪的开放水域感热通量和气溶胶通量观测研究(蒲昱宏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8.基于激光雷达观测的夹卷层位置反演方法探究(陈玥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9.近地面湍流大气中激光长程传输回波漂移统计特性研究(李昕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10.静稳条件下城市热岛环流的实验研究(王逸飞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1.城市粗糙子层内湍流特征参数的观测研究(吴沛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题5:大气边界层过程与天气气候效应
1.青藏高原东缘峨眉山地区湍流强度对降水雨滴谱的影响研究(李茂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山地与西风带相互作用对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的影响(陈学龙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全球湖陆热力差异变化及其主控因子解析(王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
4.城市下垫面对闪电活动影响的观测分析和模拟研究(石涛 铜陵学院)
5.上海地区边界层内城市热岛对热浪的响应(张元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6.北京地区城市上下游效应对降水的影响(窦晶晶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7.中国地区极端高与极端低边界层高度长期趋势差异分析(乐满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8.边界层与气溶胶对辐射雾特征的影响研究(邵乃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主题6:大气边界层与生态环境及其“双碳”应用
1.不稳定层结下大尺度湍流结构对标量输送的影响(高中明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基于地面观测和 MERRA-2 的中国南部庐山黑碳气溶胶变化(刘诚 东华理工大学)
3.沿海城市落叶阔叶林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赵若男 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4.长三角典型农业区 CO2 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包恒鑫 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
5.历史遗址区下垫面的城市边界层效应模拟研究(杨玉锦 长安大学)
6.冬奥会期间张家口市崇礼赛区 PM2.5 浓度数值模拟分析(杨雨灵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主题7: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及应用
1.复杂下垫面边界层风场结构探测与模拟间差异(辛金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基于激光雷达的低空大气气象多参数遥感探测技术研究(王章军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3.天津市超低空及低空中层急流特征分析(吴彬贵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4.基于风云新一代静止卫星的云参数反演算法(陈逸伦 中山大学)
5. 风廓线雷达-探空协同反演的低空湍流数据集(孟德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低空气象探测系统现状分析及展望(杨荣芳 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 ))
7.大理机场地形风风切变事件机理分析(初奕琦 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8.内蒙古通用航空气象服务产品研发(杭月荷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主题8:AI在边界层气象中的应用
1.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污染交互作用中的量化分析(柯华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多模型融合技术在温度预报订正中的应用(张会 河北省保定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 ))
3. 基于 R2CNN 算法的天气雷达边界层辐合线识别(郑玉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4. 利用北冰洋地区 MOSAiC 观测数据评估 ERA5 边界层高度(席星雅 中山大学)
5.基于多源观测的多任务学习对流雷暴和闪电短临预报(李扬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6.近地层湍流通量的机器学习订正研究(刘贞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7.A robust error correction method for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wind
speed based on Bayesian optimization,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andom forest: VMD-PCA-RF (version
1.0.0)(周少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
30日
1028
题目:Overview of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in Atmospheric Models
报告人:SONG-YOU HONG 教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回放链接
1024
题目:何处是尽头?关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一些讨论(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4期)
报告人:蒋新宇,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 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博士
回放链接
10月18日-10月19日
会议题目:第十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会议暨城市气象科技联盟技术交流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科技联盟
议题1:气候变暖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变化与预测
特邀报告
1.我国化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建立及其中关键科学问题——张小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城市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及预报预警系统研究最新进展——陈飞(香港科技大学)
(一)城市气象观测方法与新认识
1.城市风热环境的缩尺外场实验与多尺度数值模拟研究——杭建(中山大学)
2.基于大口径闪烁仪的气溶胶通量测量方法研究——袁仁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极端天气条件下多种体感温度观测与算法的对比研究——王华(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
4.低成本便携式城市微气候观测系统开发——杨小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测风激光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和湍流探测性能研究——程志刚(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6.基于FY-4A卫星数据的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指标——邵建(银川市气象局)
(二)城市气象数值模式新发展
7.城市微气候模拟:SLUCM和ENVI-met模式的比较研究——杨嘉川(香港科技大学)
8.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数值模型及其在澳门的应用研究——高亮(澳门大学)
9.基于蒙托卡罗光线追踪和GPU加速的城市冠层辐射传输模型——梅硕俊(中山大学)
10.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值模式次网格参数化研究——严超(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1.浙江本地化精细数值预报技术研发及其在杭州亚运气象保障中应用——余贞寿(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三)城市高影响天气与气象服务
12.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群极端高温的特征、天气背景和数值模拟——罗亚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复合热浪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城市热岛相互作用研究——张利伟(香港科技大学)
14.热浪期间城市冠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吴文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5.登陆台风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对风场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敖翔宇(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16.北京地区城市上下游效应对降水的影响——窦晶晶(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7.城市和地形对华南夜间对流触发过程影响机制及数值模拟——饶晓娜(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四)城市化、气候变化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18.New perspectives on building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in
cities——罗志文(英国卡迪夫大学)
19.热浪过程中城市热岛对建筑制冷负荷的影响研究——孟凡超(天津市气候中心)
20.城市适应措施对中国大城市夏季气温影响及其健康效应评估——尚晶(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1.复杂城市冠层内点源扩散CFD模拟——张云伟(西安交通大学)
22.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湾区城市群形态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局地尺度气候环境的影响——刘琳(广东工业大学)
23.基于气候适应型的城市风热环境评估—以温州市为例——何月(浙江省气候中心)
(五)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
24.2022年夏季热浪期间中国东部城市群气溶胶辐射反馈效应——韩志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5.城市大气环境健康影响评估的研究进展——薛涛(北京大学)
26.中国城市群地区“高温-臭氧”复合极端事件的成因及应对——李蒙蒙(南京大学)
27.基于协同同化的大气污染物再分析场资料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寇星霞(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28.大气颗粒物研究的大数据应用——李卫军(浙江大学)
29.气象条件和城市绿化水平对天津市过敏性鼻炎的影响研究——郭玉娣(天津市气候中心)
(六)城市生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
30.面向城市和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模拟器”研究进展——胡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1.土-水-气-生三维生态环境模式发展——孟春雷(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32.2000-2022年浦东新区植被生态质量气象遥感评估——陆佳麟(上海市浦东新区气象局)
33.西南区域大气CO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孙思思(贵州省山地气象科学研究所)
34.北京超大城市地表水热及二氧化碳通量模拟研究——杜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5.北京城市街区高时空分辨率碳通量模拟研究——罗文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一
18日
19日 回放链接二18日 19日
1016
题目:环横断山脉地区降水精细化特征分析及模拟评估(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63期)
报告人:原韦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1015
题目:墙里院外--北京古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报告人:杨帆,副研究员,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02
题目: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61期)
报告人:春林,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925
题目: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次季节预测(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60期)
报告人:刘伯奇,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921
题目:气候变迁与文明演进:一位记者在中国北方的观察
报告人: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专栏作家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9月14日
会议题目:降水精细化预报技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中国气象局暴雨精细化分析和预报青年创新团队、国家气象中心暴雨(暴雪)预报团队
1.降水预报的挑战(朱跃建)
2.边界层动力参数高精度反演及对流监测预警应(郭建平)
3.基于人工智能的强降水短临预报技术初探—以江淮地区为例(庄潇然)
4.应用物理结合的人工智能方法提升“21·7”河南极端强降水预报的探索(钟琦)
5.利用深度学习做短期降水预报——以美国大陆为例(陈国兴)
6.中央气象台降水预报技术及业务体系发展及思考(符娇兰)
7.临近降水预报技术发展及思考(徐成鹏)
8.短时降水预报技术发展及思考(徐珺)
9.中短期降水预报技术发展及思(陈博宇)
10.冬季降水预报技术发展及思考(董全)
11.极端降水预报技术发展及思考(赵威)
0913
题目:冷池的垂直特征及其在对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报告人:杜宇,教授,中山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9月12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二十三期(气候预测的科学挑战和技术发展)
报告1:气候预测的科学挑战与智慧预测(杨修群-教授)
报告2:季节气候预测的方法与实践(范可-教授)
报告3:次季节预测的科学基础与方法探索(徐邦琪-教授)
报告4:气象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罗勇-教授)
报告5:基于多模式集合的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吴捷-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906
题目:人工智能在气候科学中的进展及应用
报告人:童宣,博士,复旦大学
回放链接
0904
题目:北京市典型山洪灾害调查与致灾原因分析(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57期)
报告人:卢亚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防灾减灾研究所技术总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15
题目:气候变化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 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9期)
报告人:陈燕,正研级高工,江苏省气候中心
回放链接(需登录)
8月13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二十二期(致灾致命的强对流天气:机理与预警)
报告1:中国龙卷及其母体雷暴的研究进展(孟智勇-教授)
报告2:冰雹风暴频率和雹粒大小变化的影响机制:从微米到全球尺度(张庆红 教授)
报告3:中央气象台强对流天气研究与预报预警技术进展与挑战(郑永光-研究员)
报告4:中国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形成机理和预报(孙建华-研究员)
报告5:华南暖区暴雨的物理机制研究(杜宇-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8月12日
会议题目:北京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活动:新质生产力的气象探索与应急实践
主办单位:北京气象学会、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
1.人工智能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黄刚)
2. 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次季节气候预测(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 陆波)
3.穿云破雾(霾)---飞机探测(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赵德龙)
4.全球变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涌现新特征(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张文霞)
5.面向风能太阳能预报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杨扬)
6.基于风云4号的太阳能评估和预报数据方法介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施红蓉 )
7.科学计算赋能能源、粮食应急管理(北京大学 黄静思)
8.空间大数据在城市应急测绘中的应用(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王淼)
9.SuperMap AI技术底座探索与实践(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卢浩)
10.精准预报、有效叫应、科学自救、联防联控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的关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梅超)
11.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城市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海猛)
回放链接
0806
题目:风能高技巧预报技术探索(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70期)
报告人:刘飞,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01
题目:江苏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技术( 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8期)
报告人:王啸华,江苏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24
题目:中国数字流域数据集生产及其用于暴雨洪水过程模拟的探索(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51期)
报告人:陈波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7月19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二十一期(近年中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解析)
报告1:基准气候态选取对量化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影响(周天军 研究员)
报告2:2023年西南冬春极端干旱事件成因及影响(陈文 教授)
报告3:梅雨不霉,江南缘何不再多烟雨?(尹志聪 教授)
报告4:不寻常的开端:2021年河南暴雨和北方沙尘的回顾与展望(聂绩 研究员)
报告5:近年来的超强沙尘暴:沙尘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的复杂反馈机制研究(陈思宇 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718
题目: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交通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7期)
报告人:刘端阳 博士生导师,正高级工程师,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14
主题:观天候气 百年传承
嘉宾:杜传耀 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712
题目:Fire-Climate Interactions over Africa and Other Regions(未来海洋讲坛
第97期)
主讲人:Yuhang Wang 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
回放链接
0711
题目:Microbial Adaptation for Degrading 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Dark Ocean-A Story of SAR202 Bacteria(未来海洋讲坛 第96期)
主讲人:Feng Chen 教授,马里兰大学
回放链接
0710
题目: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研发及应用
报告人:胡帅,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0709
题目:气候预测方法与预测实例(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9期)
报告人:王永光,首席气象专家,国家气候中心二级正高工
回放链接
0707
题目: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the 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未来海洋讲坛 第95期)
主讲人:Matthew Collins 教授,埃克塞特大学
回放链接
0704
题目: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及运用(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6期)
报告人:项瑛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气候中心副主任
回放链接(需登录)
0704
题目:太阳活动对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报告人:肖子牛,研究员,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701
题目: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在确定极端暴雨关键因子中的应用——以21.7郑州暴雨为例
报告人:孙娟珍,博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624
题目:HUMAN (AND NOT SO HUMAN) PERCEPTIONS OF NATURE AND CLIMATE
CHANGE(未来海洋讲坛 第93期)
主讲人:Brian Helmuth 教授,美国东北大学
回放链接
0620
讲座题目:CNKI知识服务在气象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报告嘉宾:马淑伟,中国知网讲师
0617
题目:Fishery Management: From Vito Volterra to the Ecosystem
Approach(未来海洋讲坛 第92期)
主讲人:Gianluca Sarà 教授,巴勒莫大学
回放链接
0616
题目:筑牢气象数字底座 助力数字气象发展(2024CIO百人会高峰论坛)
报告人:肖文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回放链接
6月12日
主题:全面认识雷电的观测、机理和应用
1.报告题目:人工引发雷电——探测、机理及应用
报告人:蒋如斌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报告题目:正地闪始发机制及其对上行闪电的触发作用
报告人:袁善锋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报告题目:强对流天气系统中的闪电活动特征
报告人:刘冬霞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
0612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的地球科学(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45期)
报告人:陈斌,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11
题目:海洋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估算研究进展(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8期)
报告人:王胜强,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6月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二十期(气象领域的人工智能革命:认知、实践与挑战)
报告1:数值模式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思考(沈学顺 院士)
报告2: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in Model Physics Parameterization
深度学习在模式物理参数化中的应用(Guang-Jun ZHANG(张广俊) 研究员)
报告3:AI气象业务应用研究计划与进展(代刊 正高工)
报告4:物理-数据融合驱动的智能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袁时金 教授)
报告5:盘古气象大模型的全球天气预报技巧与挑战(谢凌曦 高级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607
题目:雪量减少世界中的径流季节性
报告人:韩俊太,博士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
回放链接
6月6日
主题: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系列活动之国际海洋人才培养“登峰计划”成果展示会
主办方: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
报告1:Invisible Triggers in Human History:Weather and Climate(安棋戎)
报告2:Intensifying East China Sea Kuroshio and Disappearing Ryukyu Current
in a Warming Clmate(蔡京卓)
报告3:Summer Surface Warming Driven by the Strong EI Niño in the South China
Sea(毕瀚文)
报告4: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Shedding Eddies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Region(董明一)
报告5:yphoon-triggered decay of an anticyclonic eddy in the South china
Sea(任倩倩)
报告6:Temperature Variability Shaping Global Heatwave Distribution under
Anthropogenic Warming(唐志丽)
回放链接
0605
题目: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44期)
报告人:姜竹青,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6月1日-6月2日
会议题目:第四届Hydro90水文青年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Hydro90(水文青年学术交流平台)
议题1:亚洲高山区冰雪水文模拟:整合观测和模型
1.亚洲高山区冰雪水文模拟:整合观测和模型(孙帆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一种复合型水文模型框架(GRU-GSWAT+)的发展及其在冰川流域的应用(杨成德 湖南科技大学)
3.亚洲高山区冰川物质平衡重建研究(李耀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4.青藏高原东北部山地冰冻圈退化和未来径流变化(常泽华 华东师范大学)
5.艾比湖流域冰雪水文模拟(赖吉 兰州大学)
6.藏东南米堆冰川-冰湖动态演变及其冰湖溃决模拟(车彦军 宜春学院)
7.考虑物理机制与有效降雨入渗的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与应用(郭子正 河北工业大学)
8.Lower uncertainty and higher transferability in glaciohydrological
modeling when coupling water stableisotope(雍磊磊 华东师范大学)
9.非饱和带模拟与改进地下水位波动法相结合的青藏高原中部浅层地下水补给估算(许鹏 吉林大学)
议题2:AI在水文中的探索与应用
1.基于3D DBSCAN算法的全球极端水旱事件监测系统与全球事件集(刘臻晨 复旦大学)
2..物理编码的深度学习用于分布式水文模拟(王超 南方科技大学)
3.Real-time Flood Forecasting and Machine Learning(刘俊 丹麦国家地质调查局)
4.探索数据与物理双驱动的水文模型:理论、实践与融合方式(谢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议题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喀斯特地表水体水环境研究
1.中国北方岩溶地区地下水支撑的生态系统(GDEs)的识别、制图和验证(黎明扬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2.喀斯特湖库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的指示(陈波 贵州财经大学)
3.耦合水生生态系统的强化碳酸盐风化的碳捕获: 成本、潜力及优势(石亮星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4.泸江流域水体溶解无机碳来源定量解析(李丹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5.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鲍乾 四川师范大学)
6.Unravelling nitrat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in karst catchments
through the coupling of high-frequency sensor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刘鑫
天津大学)
7.降雨和生物碳泵对喀斯特河-湖系统中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控制(赖朝伟 中国地质大学)
议题4:旱涝周期、气候突变与我国近现代气候历史重建
1.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过去三世纪生态干旱评估(王璐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基流干旱特征的空间分布与历史趋势研究(周元迪 中山大学)
3.无锡站和泗洪站年际旱涝周期性特征的对比分析(邓围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宿迁分局)
4.宜兴市年际旱涝演化标准序列的制作(练康成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
5.历史演变法在溧阳站年际降水序列特征分析中的应用(郑辛楠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
6.江阴地区年际旱涝周期特征的统计分析(范丽萍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
议题5:地球物理技术在地下水文参数估计和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中的应用
1.自然电位法监测地下流体运移实验研究(谢静 北京大学)
2.监测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盐分的无人机机载地质雷达技术(程勤波 河海大学)
3.隆德煤矿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优势水岩作用(薛一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4.基于质量守恒的基流分割优化——不同示踪剂、特征浓度和基流过滤器的对比(梅逸文 中山大学)
5.水文模型精度评估及组合新方法(鲁杨 武汉大学)
6.亚欧大陆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集(陈龙虎 西北师范大学)
议题6.:遥感技术在水文领域的应用
1.遥感给水文的新视角 ——卡霍夫卡往事:最后的206天。(杨庆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2.全球湖库水储量动态遥感监测(徐南 河海大学)
3.基于多轨道InSAR和力学模型的华北平原大范围形变测量及地下水体积损失评估(张兴 中南大学)
4.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的植被蒸腾估算(杨晶晶 中科院水保所)
5.联合多源遥感的长白山地区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华雄坤 吉林大学)
6.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三北工程区可用水量对植被变化的响应及归因研究(李德辉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议题7:极端气候背景下洪涝灾害观测、模拟与评估
1.基于网络模型的梯级水库不确定性风险综合管理(任康 三峡大学)
2.城市化对1978-2021年中国中东部暖季降水的影响(付瑶瑶 北京师范大学)
3.社会感知数据驱动的城市洪涝应急响应评估(江懿鑫 南京师范大学)
4.基于社会感知数据提取洪涝渍水位置并分析语义风险(张岩 香港中文大学)
议题8:人类活动对极端事件的影响和风险量化
1.大气环流变化和人类活动对2022年长江流域热浪事件的相对贡献分析(黄泽勤 中山大学)
2.人为气候变化下海洋水汽亏缺转移到内陆的干旱风险明显增加(管延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海陆热浪复合型事件的归因分析(陈俏君 天津科技大学)
4.汉江兴隆水利枢纽运用对下游近坝河段枯水位下降影响分析(陈柯兵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议题9: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形成机理和风险
1.全球极端气象干旱事件:复合事件集、温度极值多
样性与致旱致热因子分布律(刘臻晨 复旦大学)
2.全球主要流域复合极端事件的识别与驱动因素分析(于家瑞 河海大学)
3.全球植被复合干旱时空特征及固碳影响(宋佳熙 北京师范大学)
4.东亚夏季旱涝格局的平流层前兆(张如华 复旦大学)
5.物种多样性和湿润气候减轻了植被对复合高温干旱的脆弱性(张更喜 扬州大学)
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干旱脆弱性动态评估技术研究(姜田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7.人为影响增加强降水-热浪空间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概率(叶洋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 基于CMIP6的中国降雨型滑坡风险预测与不确定性分析(宗涵 南京师范大学)
回放链接
0528
题目:全球变暖背景下太阳能资源变化、成因及未来预估(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7期)
报告人:李庆祥,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5月24日
主题:人工智能在气象现代化中的创新应用
主办方:北京气象学会
报告1:《两种方案的混合物理-数据近地面要素诊断》(报告人:冯琎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报告2:《基于AI的下一代天气气候预报模型的样子》(报告人:夏江江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521
题目:面向强降水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研究(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27期)
报告人:尹金方,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514
题目:MeteoInfo - 大气科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平台(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6期)
报告人:王亚强,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所所长
回放链接
0513
题目:Hysteresis and Reversibility of Climate Change(未来海洋讲坛 第89期)
主讲人:Peili wu 教授,英国气象局
回放链接
0509
题目: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研究进展(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26期)
报告人:陈学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430
题目:面向气候数据记录的海洋水色卫星星地一体化定标(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5期)
报告人:陈树果,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需登录)
0427
题目:双碳背景下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
报告人:阚海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回放链接
0426
题目:星载太赫兹大气临边探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25期)
报告人:王振占,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
回放链接
4月25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九期(复合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探究)
报告1:复合型高温热浪变化与机制研究进展(周波涛 教授)
报告2:中国高温高湿复合型极端气候变化及物理机制研究(陈活泼 研究员)
报告3:低概率高影响复合事件归因预估实践(陈阳 研究员)
报告4:强降水—热浪空间复合型极端事件归因和预估(钱诚 研究员)
报告5: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复合火灾风险分析(缪驰远 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420
题目: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健康风险与应对
报告人:李湉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博导,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室主任
回放链接
4月17日
主题:未来海洋学院百名博士生系列学术报告会(第2期)
1.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调制北太平洋经向模态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刘博文)
2.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海洋沉积有机碳(王爽)
3.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与可预报性研究进展回顾(宋厚彬)
4.近干年来气温变化对黄河下游决口的影响(徐金亚)
5.中层鱼类样品分析方法及研究前景(朱雅琪)
回放链接
0417
讲座题目:三维集成陆面模式与集合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报告嘉宾:孟春雷 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0416
题目:海洋遥感气候数据集的研制与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4期)
报告人:孙伟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416
题目:Fantastic Hydrothermal Vent Beasties and How to Protect
Them(未来海洋讲坛 第82期)
主讲人:Chong Chen,研究员,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
回放链接
4月11日
主题:人工智能助力气象预报(“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55期)
1.报告主题:《人工智能在数据同化中的应用探索》
报告嘉宾:舒婷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2.报告主题:《星载高光谱红外观测数据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
报告嘉宾:张启 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师、博士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411
题目:融合气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四维变分同化
报告人:薛巍,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所所长、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总工程师
回放链接
1 回放链接2
4月9日
会议题目: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第三届预报技术前沿论坛(天气预报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主办单位: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
特邀报告:
1.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吴国雄)
2.浅谈“完备的预报” (朱跃建)
3.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报中的应用—伏羲大模型(李昊)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4月9日
主题:未来海洋学院百名博士生系列学术报告会(第1期)
1.The Disappearing Ryukyu Current Dominates Kuroshio System Response of
Global Warming(蔡金卓)
2.渤海围填海对水动力和悬沙输运的影响(刘思雨)
3.CMIP6历史气候模拟试验对海温半球间偶极子模态模拟能力的评估(安棋戎)
4.海水氡核素测定方法进展(张嘉宁)
5.采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的手段解析深海特有Abssochrysoidea超科生物亲缘关系(李楚语)
回放链接
0402
题目:公里尺度对流分辨模拟:模拟增值、偏差特征及未来展望(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3期)
报告人:李普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需登录)
3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八期(解析台风预报难点、探索狂风暴雨的迷宫)
报告1:螺旋雨带及其对台风结构和强度变化的影响(李青青 研究员)
报告2:台风的卫星资料集合同化(雷荔傈 教授)
报告3:华东登陆台风降水微物理观测及应用研究(鲍旭炜 研究员)
报告4:台风冷尾流及其反馈效应(马占宏 教授)
报告5:我国台风业务预报难点和复盘分析发现的科学问题(钱奇峰 正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323
主题:智以探象,携算观穹
主讲人:夏江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
0319
题目:支撑风电高效开发的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及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2期)
报告人:常蕊,国家气候中心,正研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314
讲座题目:基于精细化观测与多尺度模拟的城市风热环境与陆气交换过程研究
报告嘉宾:杭建 教授(中山大学)
0311
题目:Km-scale Global Climate Modelling and Storylines(未来海洋讲坛 第80期)
主讲人:Thomas Jung 教授,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
回放链接
0305
题目:全球气候模式次网格双向陆-气耦合框架研发及其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1期)
报告人:王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导
回放链接(需登录)
0222
题目:Sea Level Extremes Along the Indonesian Coasts of the Indian Ocean in
Recent Decades(未来海洋讲坛 第79期)
主讲人:韩卫清,教授,科罗拉多大学
回放链接
0220
题目:西部光伏新能源项目开发的生态价值(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60期)
报告人:高晓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需登录)
0207
题目:近期我国中东部雨雪冰冻天气回顾与展望
主讲人:符娇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206
题目:中高纬气候系统对ENSO事件的影响及机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9期)
报告人:陈尚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30
题目:海洋天然高分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未来海洋讲坛 第78期)
主讲人:陈凌云,教授,阿尔伯塔大学
回放链接
0123
题目:星载微波散射计海面风场遥感质量控制研究及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8期)
报告人:徐星欧,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20
题目: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山区温度降尺度方法研究(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19期)
报告人:祝善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09
题目:构建安全的多源数据同化算法(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7期)
报告人:陈欣,高级算法工程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工学博士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04
题目:数据要素×气象服务(“数据要素×”系列研讨会)
报告人:杜乐,东湖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回放链接
0102
题目:长三角地区O3和PM2.5污染协同控制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6期)
报告人:刘朝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26
题目:自主火星大气模式的初步构建(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5期)
报告人:董理,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19
题目:热带气旋对流日变化及其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4期)
报告人:徐伟新,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月14日
会议名称:第八届京津冀气象减灾创新论坛
主办单位:天津市气象学会、北京气象学会、河北省气象学会
议题1:城市气候变化及影响应对
1.中国城市对流尺度区域气候模拟(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裴琳)
2.有关复合极端事件归因研究的一些初步进展(中科院地理所,王君)
议题2: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应对
1.中国城市未来极端高温变化及相关健康风险评估(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张顾炜)
2.气象对疾病影响研究与服务(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韩素芹)
3.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及服务(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付桂琴)
议题3:生态建设气候变化适应
1.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效率时空分异及粮食安全协调(天津师范大学,曹永强)
2.南水北调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华北陆地水储量重建(天津大学,董建志)
3.天津生态气象监测与碳中和评估技术研发及应用(天津市气候中心,黄鹤)
议题 4:海河流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机理研究与应对
1.厄尔尼诺事件年际变化与海河流域夏季旱涝的关系(天津市气候中心,郝立生)
2.“23·7”河北太行山东麓罕见特大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河北省气象台,杨晓亮)
3.“预、发、防”全链条服务“杜苏芮”攻坚战(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张娜)
回放链接
1212
题目:全球变分辨率模拟:突破极端事件研究“边界”(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3期)
报告人:孙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11
题目:Earth System Dynamics and Climate Change(未来海洋讲坛 第75期)
主讲人:Ad Stoffelen教授,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
回放链接
1208
题目:Is lceland a Continental LIP?(未来海洋讲坛 第74期)
主讲人:Gillian R. Foulger教授,冰岛科学院院士,杜伦大学
回放链接
1206
题目: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Under Climate Risk(HydroTalks第21期)
报告人:刘来保博士,苏黎世联邦理工
回放链接
1205
题目:地质灾害易发性智能感知与动态预测(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2期)
报告人:王毅,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01
题目:北斗高精度时间服务:原理、进展与挑战(西北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8期)
报告人:孙保琪,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01
主题:星图地球,再看世界--星图地球App产品介绍(“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42期)
报告人:于卓含,中科星图数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数字地球研究院产品经理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30
题目:基于无人机的行业应用拓展(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43期)
报告人:梁师,高级工程师,人工智能专业博士
回放链接(需登录)
1128
题目:Molecular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Stress: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olutions(未来海洋讲坛 第73期)
主讲人:George Somero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
回放链接
1128
题目: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锋智能检测方法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1期)
报告人:贺琪,教授,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128
题目:Use of Al Deep Learning for Climate Forecasts
报告人:罗京佳,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和智慧气象研究院院长
1127
题目: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在可预报性与集合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人:丁瑞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22日
会议名称:城市气象科技联盟技术交流会
主办方:城市气象科技联盟
1.城市区域极端降水机理和可预报性研究
薛明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2.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进展与需求
张芳华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
3.强降水形成机制及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尹金方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北京超大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技术体系与观测试验研究进展
陈明轩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5.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研发与应用
陈敏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22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41期(伏羲大模型介绍与极光预测)
1.主题报告:《伏羲气象预测大模型介绍》
报告嘉宾:仲晓辉 复旦大学创新与产业研究院 博士后
2.主题报告:《追光者:我和欧若拉的约会》
报告嘉宾:燕广庆 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21
题目:星载/机载多普勒散射计在大气海洋遥感中的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0期)
报告人:朱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118
题目:冷空气类型及气象条件关键点分析(气象科普茶话会)
报告人:华睿,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回放链接
1118
题目:雷达遥感在水旱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01期)
报告人:黄诗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1月1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七期(台风气象学创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报告1:热带气旋强度可预报性:海气耦合作用机制(谈哲敏 院士)
报告2:切变环境中台风涡旋垂直结构变化机理研究(吴立广 教授)
报告3:热带气旋增强理论研究进展: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及展望(王玉清 教授)
报告4:台风路径、强度和结构突变研究进展(费建芳 教授)
报告5:台风预报技术发展及展望(余晖 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16
题目:社会化全球气象预测助力精准气象发展
报告人:王鹏程,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
回放链接
1115
报告题目:国产全球温度基准数据研发与应用(AAS精品文章系列网课第8期)
报告人:李庆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1114
题目:SAR卫星遥感在台风监测与预警中的定量化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9期)
报告人:杨晓峰,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113
题目:氧循环与地球的健康("IGAC-China"学术报告第十七讲)
报告人:黄建平院士,兰州大学
回放链接
1109
报告题目:天气学领域文章撰写经验分享与思考(AAS前沿论坛第16期)
报告人:杜宇,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1107
题目:云可分辨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及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8期)
报告人:平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31
题目:大气-海洋辐射传输模式研发及其遥感应用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7期)
报告人:石崇,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气环境遥感研究室主任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30
题目:气象人需要了解的 “新能源气象”应用与趋势
报告人:张京铭,雷丁大学应用气象学理学硕士,博士在读
10月27日
会议名称:北京减灾协会、北京气象学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贯会
主办方:北京减灾协会、北京气象学会
议程:
1.淡泊专注 探寻长期气候变化(国家气候中心原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 张德二)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人才支撑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常红利)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26
题目:我国高架雷暴的基本特征和一种可能的触发机制(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21期)
报告人:黄小刚,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1025
题目:Understanding Urban Heat at Large Scal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报告人:赵磊,博士,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助理教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024
题目: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变化和模拟(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6期)
报告人:宋丰飞,中国海洋大学,崂山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需登录)
1020
题目:从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 云和降水微物理观测和模拟(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20期)
报告人:黄永杰,博士,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报中心(CAPS)研究员
回放链接
1020
题目:Glob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How They Can Contribute to Achieving
Healthy Oceans (SDG 14) (未来海洋讲坛 第68期)
主讲人:Keith Alverson 教授(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执行主任)
回放链接
1017
题目:热带海温长期变化机理及其气候效应(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5期)
报告人:董璐,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月11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六期(中国洪涝灾害与水文气象预报预警研究与应用进展)
报告1:中国洪涝灾害与水文气象预报预警研究进展(张建云 院士)
报告2:中小河流洪水及伴生滑坡灾害预报研究(张珂 教授)
报告3:基于气象预报的水文集合预报进展(段青云 教授)
报告4:中央气象台流域水文气象业务进展与思考(张恒德 正高工)
报告5:近三年典型水文气象灾害复盘分析(包红军 正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11
题目:遥感技术在气象为农和气象为生态服务中的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90期)
报告人:张学艺,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教授级正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10
题目:气候变化与健康:历史时期、现状和未来(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4期)
报告人:孙兆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08
题目:Grand challenges for ocean science from an Earth System science
perspective(未来海洋讲坛 第67期)
主讲人:Deliang Chen 教授(哥德堡大学)
回放链接
1004
题目:北斗+5G融合定位技术和标准演进(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88期)
报告人:李侠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总工程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003
题目:极地和大洋科考预报保障(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3期)
报告人:苏博,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深海环境预报保障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928
题目:海面风场卫星遥感现状、应用及展望(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6期)
报告人:林文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技术系主任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926
题目:东北冷涡系统形成和维持机理及其天气气候影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2期)
报告人:布和朝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926
报告题目:数值预报业务进展和未来展望
报告专家:龚建东,正研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
9月22日
会议主题: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推介会
主办方:中国气象局
1.智能数字网格天气预报产品(国家气象中心)
2.风云气象卫星大气遥感产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3.“全球-区域-局地”一体化实况分析产品(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4.CMA-GF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5.全国天气雷达组网拼图产品(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
6.云遥系列卫星掩星廓线产品(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
7.天目星座北斗/GNSS遥感数据产品(航天天目(重庆)卫星科技有限公司)
8.实况分析产品在农业气候资源与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9.CMA模式在民航气象中心的应用(民航气象中心)
10.气象卫星应用与海外工程保险实践探索(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1.抢滩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市场新蓝海(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12.《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研制指南(2023公众版)》(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回放链接
0922
题目:ENSO预测:初始精确性vs模式不确定性
主讲人:郑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
9月20日
会议题目:第九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
主题:“智慧气象与农业防灾减灾”
特邀报告:
1.报告人:赵艳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
报告题目:气象为智慧农业服务探讨
2.报告人:侯英雨,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主任
报告题目:国家级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未来发展
3.报告人:徐影,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科学家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未来预估及其造成的影响
4.报告人:许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气候预测中心研究员
报告题目:美国干旱监测预测进展
0919
题目:基于雷达观测和深度学习的中国人工智能短临降水预报(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1期)
报告人:陈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916
主题: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直播咨询会(未来海洋学院)
主讲人:李建平,教授,未来海洋学院院长
回放链接
9月15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32期(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1.主题报告:《视觉计算中的深度学习方法》
报告嘉宾:向世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主题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简介》
报告嘉宾:匡秋明,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高级副总裁CTO,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9月12日
会议名称:NVIDIA AI气象预测模型在线研讨会
1.AI气象预测模型FourCastNet及最新进展(NVIDIA HPC应用技术总监 李顺)
2.基于InfiniBand的网络计算助力气象应用新突破(NVIDIA网络事业部HPC-AI技术市场总监 冯高锋)
回放链接(需登录注册)
0912
主题:复旦环境前沿讲堂(大气污染控制的进展与挑战&基于活体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实时监测)
1.大气污染控制的进展与挑战 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2.基于活体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实时监测 要茂盛(北京大学常聘教授)
回放链接
0912
题目:大气掩星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0期)
报告人:李兴国,正高级工程师,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909
题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及高精度应用新趋势(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81期)
报告人:赵齐乐,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908
题目:Sweat the Small Stuff: Bio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Microscopic Marine
Invertebrates(未来海洋讲坛 第65期)
主讲人:Kevin Kocot教授 阿拉巴马大学
回放链接
0908
题目:空间天气那些事(西北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7期)
报告人:薛炳森,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空间天气首席预报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9月7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31期(商业航天公司如何迎接巨型星座时代的到来?)
1.主题报告:《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 布局当下 着眼未来》
报告嘉宾:皮本杰,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空间信息技术部部长、行云四号卫星技术副总负责人
2.主题报告:《“卫星即服务”商业航天测运控模式的思考》
报告嘉宾:陶鹏,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师
3.对话主题:为迎接巨型星座时代,商业航天公司应该做哪些准备?
对话嘉宾:皮本杰、李俊哲、陶鹏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907
题目:关于七下八上的那些事儿
主讲老师:张琳娜(北京市气象台)段丽瑶(天津市气象台)张江涛(河北省气象台)
9月6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15期(我国天气气候预报研究进展)
报告1:我国天气气候可预报性研究新进展 段晚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2:我国无缝隙预报研究进展 任宏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905
题目:集合预报初始化和后处理的一些思考和进展(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9期)
报告人:冯杰,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830
题目:全球气象数据不确定性及其对水文模拟的影响
报告人:唐国强,博士,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回放链接
0829
题目:能源气象学——需求、挑战与工程实践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8期)
报告人:宋丽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8月24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29期(构建智慧感知体系,助力智慧水利发展)
1.主题报告:黄河水文自动监测仪器
报告嘉宾:李根峰,河南安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主题报告:水文水资源IoT平台应用
报告嘉宾: 李江南,中科星图亿水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总经理
3.对话主题:智慧水利与水文水资源loT平台
对话嘉宾:李根峰、李江南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823
报告题目: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新进展(AAS前沿论坛第14期)
报告人:朱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822
题目:海洋生态数值预报进展(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7期)
报告人:李云,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8月18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五期(城市气象学创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报告1:城市气象观测的新方法和新认知(胡非 研究员)
报告2:气候-城市化-极端事件关系的认知与模拟最新进展
Recent progress in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climate-urbanization-extreme events nexus
(陈飞 研究员)
报告3:以睿图模式体系为核心 打造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新生态(任国玉 研究员/教授)
报告4:城市气候变化研究若干进展(刘黎平 研究员)
报告5:城市微气候精细化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杭建 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8月17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28期
1.主题报告:看不见的空间天气
报告嘉宾:燕广庆,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副总裁
2.主题报告:商业航天基本模式
报告嘉宾:白瑞雪 北京爱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星众空间(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817
题目:基于气象的城市运行管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模型(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1期)
报告人:赵洋,上海市气象灾防防御技术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15
题目:概率深度学习辅助天气气候预报(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6期)
报告人:潘宝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回放链接
0814
报告题目:深度学习方法在气象领域应用探索研究
报告嘉宾:于廷照,博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0812
报告题目:华北暴雨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报告嘉宾:许小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812
题目:海洋声传播问题的数值模拟与高性能计算(国防科技大学2023年学科前沿系列主题讲座 第32期)
报告人:王勇献,研究员、博导,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回放链接
0811
题目:台风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中尺度过程机理(国防科技大学2023年学科前沿系列主题讲座 第31期)
报告人:马占宏,教授、博导,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回放链接
0811
题目:地基GNSS在气象灾害研究中的初步应用(西北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3期)
报告人:赵庆志 西安科技大学副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10
讲座题目:由物理化学模式监督的气象环境分析与模拟深度学习算法研究
报告嘉宾:吕宝磊,博士,华云升达(北京)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回放链接
0810
题目:Atmospheric blocking (or persistent anomalie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macroturbulence(未来海洋讲坛 第64期)
主讲人:Walter A. Robinson教授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回放链接
0810
题目:相控阵阵列雷达-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新利器(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0期)
报告人:戴建华 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技术总工,博士,正研级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08
题目:ENSO循环不同位相下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5期)
报告人:薛峰,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二级)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07
题目:数值预报与数字孪生(国防科技大学2023年学科前沿系列主题讲座 第30期)
报告人:张卫民,研究员、博导,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回放链接
0804
题目: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入口处云降水综合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结果(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8期)
报告人:王改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803
题目:厄尔尼诺与全球极端天气(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9期)
报告人:周兵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01
题目:短时极端强降水的形成机制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4期)
报告人:尹金方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7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四期(雷达气象学创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报告1:国家天气雷达网建设进展与天气雷达协同观测(邵楠 正高工)
报告2:雷达资料同化与灾害天气中尺度结构和机理研究进展(赵坤 教授)
报告3: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冰雹探测和预警中的应用(俞小鼎 教授)
报告4:双偏振双波长技术在气象雷达探测云降水微物理和动力参数反演中的应用(刘黎平 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727
题目:上海灾害天气预报关键技术发展及超大城市服务实践(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8期)
报告人:马雷鸣 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25
讲座题目:大气气溶胶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影响
报告嘉宾:李雷 副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725
题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归因与预估(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3期)
报告人:罗亚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7月20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24期
1.主题报告:Geovis iwater的技术路线与产品
报告嘉宾:朱庆平,中科星图水利首席科学家、星图亿水副董事长、星图亿水首席科学家
2.主题报告:监测感知数据在水利数字孪生的合理应用
报告嘉宾:丁强,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 财政部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水利企业协会智慧水利分会副会长
3.主题报告:测雨雷达系统技术与应用
报告嘉宾:巩怀永,星图亿水高级副总裁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720
讲座题目:基于神经网络的尺度自适应云量参数化方案
报告嘉宾:陈国兴,教授,复旦大学
回放链接
0720
题目:海雾卫星遥感监测研究(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7期)
报告人:丘仲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18
题目:陆面强迫日变化对东亚天气气候的影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2期)
报告人:陈桂兴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7月16日
题目:国防科技大学2023年学科前沿系列主题讲座(第1、2期)
报告1:听风观雨,妙测天机—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前沿介绍(主讲人:费建芳,教授,博导)
报告2:支撑海洋探测网的光纤水听器技术(主讲人:孟洲,教授,博导)
回放链接
0714
讲座题目:陆气相互作用中的沙尘和野火过程
报告嘉宾:俞研,研究员,北京大学
回放链接
7月13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23期
1.主题报告:“天眼”感知风险隐患,“数字地球”支撑应急安全——依靠科技,用数字化提升安全与应急管理水平
报告嘉宾:刘云昌 原国家安监总局监管四司司长
2.对话议题: “数字地球”助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回放链接
0711
题目:气候归因方法及其在极端高温事件可预测性研究中的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1期)
报告人:张团团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7月10日-7月11日
会议题目:第一届全国山地气象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7月10日上午
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大气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影响 徐祥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云贵高原独特的气候和影响 宇如聪 中国气象局
3.中央气象台山地气象研究和预报技术进展 张恒德 国家气象中心
4.复杂地形降水估测关键技术 刘黎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我国气象雷达现状及未来技术发展 李 柏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6.华南多尺度地形对强对流触发和组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赵 坤 南京大学
7月10日下午
1.地基多波长垂直雷达探测降水微物理研究进展 阮 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东南亚低纬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曹 杰 云南大学
3.地形重力波与对流耦合触发山地突发性暴雨的机理研究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4.ENSO多样性对其可预报性及气候预测的挑战 张文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冬奥会复杂山地高精度天气预报技术及其应用 陈明轩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6.青藏高原与南亚夏季风降水的耦合变化 蒋兴文 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
7.山地暴雨的综合观测与山地 QPE技术研究与应用 万 蓉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8.多源探测在西南山地强天气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白爱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9.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模式研发进展 孙 健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0.CEMC集合天气预报进展及产品介绍 邓国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1.暖区暴雨研究进展及江南地区暖区暴雨对流组织结构分析 谌 芸 国家气象中心
12.西南山地穿透性对流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 周玉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3.云贵高原夜间强降水的主导三维环流结构研究 原韦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4.基于EnKF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在西南地区应用 刘晓冉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15.冬春季昆明准静止锋与云贵高原地形的关系 段玮 云南省气象局
回放链接
0708
题目:极端气候“狂飙”,为何?(2020年夏季以来我国重大极端事件及其机理)
报告人:尹志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7月7日
主题: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7期(利奇马台风降水专场 )
报告1:“利奇马”台风降水微物理观测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
报告人:鲍旭炜 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报告2: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后的微物理过程及其对偏振雷达遥感降水的影响
报告人:勾亚彬 高级工程师 杭州市气象局
回放链接
0704
题目:关于利用神经网络参数化大气模式物理过程的尝试与思考(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0期)
报告人:陈国兴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青年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6月29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三期(高影响天气预报实践与科学挑战)
报告1:重大服务保障中云和雾的预报(漆梁波-首席)
报告2: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与科学问题个例谈(张涛-首席)
报告3:华北低涡暴雨预报:实践与挑战(张芳华-首席)
报告4:登陆台风业务预报难点及关键技术挑战(许映龙-首席)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628
讲座题目:概率深度学习辅助天气-气候预报
报告嘉宾:潘宝祥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0627
题目:南海内潮波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及湍流混合观测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9期)
报告人:尚晓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27
题目:海洋观测方法与技术实现(未来海洋讲坛 第61期)
主讲人:陈鹰 教授 浙江大学
回放链接
6月20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16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江准梅雨季对流触发特征分析(张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二:引发长江中上游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王婧羽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0620
题目:海上风电开发的现状、趋势及相关用海政策解读(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8期)
报告人:李明杰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16
题目: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云探测中的应用(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5期)
报告人:狄慧鸽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613
题目:三维温盐流预报系统及其检验评估(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7期)
报告人:万莉颖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温盐流预报室主任,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09
题目:洞明天机,向海图强(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本科招生宣讲)
主讲人:朱小谦,研究员,气象海洋学院院长
0608
题目:ChatGPT大语言模型原理和应用(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1期)
报告人:李丕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6月7日
主题:AAS第13期前沿论坛(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研究进展)
1.北极平流层对流层耦合及其天气气候效应 田文寿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2.东亚季风多尺度变化研究近期进展 陈文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回放链接
0607
题目:大西洋热盐环流多百年际振荡与人类文明演变史(未来海洋讲坛 第58期)
主讲人:杨海军 教授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回放链接
0607
题目:Weather Extrem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Challenges and
Progress(未来海洋讲坛 第57期)
主讲人:Walter Robinson 教授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回放链接
0606
题目: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6期)
报告人: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01
题目:Connecting Climate Change to the Deep Ocean(未来海洋讲坛 第56期)
主讲人:梁鑫峰 博士 特拉华大学
回放链接
0531
题目:The Double-ITCZ Problem in GCMs: in Search of its Causes(未来海洋讲坛
第55期)
主讲人:张广俊 研究员 Scripps海洋研究所
回放链接
5月30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12期(“21·7”河南极端降水事件:分析与洞见)
1.张庆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21·7”河南极端降水事件:研究现状及未来挑战
2.平凡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云微物理方案的改进及其在极端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3.杜宇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低空急流在“21·7”河南持续性暴雨中的作用
4.罗亚丽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 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城市化对郑州7.20极端降雨的可能影响:对流允许集合模拟研究
5.徐昕 副教授、博导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复杂地形对郑州极端降水的影响研究
回放链接
0530
题目:飞行器结冰与结冰气象探测(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5期)
报告人:张文强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5月29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二期(数值天气预报研发进展与挑战)
报告1: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发进展与应用(龚建东-研究员)
报告2:传统资料同化方法的局限性和若干创新发展方向(邹晓蕾-教授)
报告3:集合预报技术研发、应用与挑战(陈 静-研究员)
报告4:国产卫星数据同化若干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韩 威-研究员)
报告5:面向天气气候的下一代大气模式动力框架研发(李兴良-正研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528
直播主题:气象专家为你全面揭秘“小众”的大气科学
专家:张涛(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传峰(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
回放链接
5月26日
题目:2023年北京市科协青年科技工作者跨学科交流沙龙
主题:“AI赋能引领气象创新,交叉会聚驱动智慧应用”
主办单位:北京气象学会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王亚强 研究员
《基于人工智能的天气识别及气象预报预测研究》
2.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陈明轩 研究员
《人工智能在冬奥会及京津冀强对流短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简介》
3.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 温晗秋子 首席
《智能气象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4.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 匡秋明 副总师
《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探索》
5.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潘宝祥 副研
《概率深度学习辅助天气-气候预报》
回放链接
0525
题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浅谈:从AlphaGo到ChatGPT(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9期)
报告人:魏秀参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525
讲座题目:北斗GNSS对流层水汽产品处理及应用
报告嘉宾:张卫星 副教授(武汉大学)
0523
题目:花粉健康气象服务业务介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4期)
报告人:穆启占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技术总师,资深气象服务技术专家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523
题目:The world ocean silica cycle: three hot spots(未来海洋讲坛 第54期)
主讲人:Paul J. Tréguer教授 欧洲科学院院士
回放链接
5月18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15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沿海暖区暴雨的关键影响因素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张慕容 厦门大学)
报告二:深圳雷达融合定量降水估测系统构建方法(张哲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5月18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17期(应对气候变化之路,将走向何方?)
1.主题报告:气候变化和我们的世界
嘉宾:魏 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2.主题报告:地球系统科学与植被气候相互作用
嘉宾:曾振中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员)
3.产品讲解:打造碳星球—中科星图维天信产品介绍
嘉宾:张凯中科星图维天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5月18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17期
1.主题报告:气候变化和我们的世界
嘉宾:魏 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2.主题报告:地球系统科学与植被气候相互作用
嘉宾:曾振中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员)
3.产品讲解:打造碳星球—中科星图维天信产品介绍
嘉宾:张凯中科星图维天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516
题目:机器深度学习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3期)
报告人:罗京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5月14日-5月17日
会议名称:2023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
主题:“构建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提升风云卫星应用能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风云三号降水星(FY—3G)首图发布
(FY—3G各仪器首套图&华南强对流降水个例)
2.特邀报告:王劲松 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其应用
3.特邀报告:方 成 太阳立体探测开启空间天气预报新篇章
4.特邀报告:郭华东 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空间技术的作用
5.特邀报告:刘文清 星载平台大气成分超光谱探测技术进展
6.特邀报告:王建宇 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7.特邀报告:翁富忠 加速风云卫星资料在中国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应用
回放链接
5月12日-5月13日
会议题目:第九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
主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保障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一)城市气象观测新方法与新认识
1.重霾污染过程颗粒物通量的获取与气压湍流特征初探 张宏昇 北京大学
2.表面城市热岛强度计算中参照温度的不确定性分析 彭慰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北京地区边界层低空急流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王成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面向业务的超大城市地基遥感资料质量评估与初步应用 傅新姝 上海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5.多源资料在北京一次超级单体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分析 何 娜 北京市气象台
6.雷达综合质量指数在定量估测强降水中的应用分析 张 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Dissimilarity of Turbulent Transport of Momentum and Heat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Linked to Convective Circulations 张 璐
北京大学
(二)城市气象数值模式新发展
1.城市气象环境的多尺度模拟技术 张 宁 南京大学
2.城市冠层模式和精细建筑形态学参数对中国超大城市群近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评估 敖翔宇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3.基于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中国气温城市热岛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吕 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理想小区树木绿化的热效应研究 严 超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5.类龙卷涡旋经过城区建筑群的结构演变和局地强风的中尺度嵌套大涡模拟 孔祥锐
中山大学
6.真实城区污染物传播的大涡模拟研究--以瑞典马尔默市为例 杜亚星 中山大学
7.室外开放空间与城市街区飞沫扩散及人际暴露风险的研究 欧翠云 中山大学
(三)城市高影响天气与气象服务
1.基于机器学习的城市冠层气温预测:现状与基线 汪 涵 香港科技大学
2.流域-城市外洪内涝精细化模拟与预报 吴 欢 中山大学
3.毫米波云雷达在多灾种强天气中的应用 刘 姝 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
4.沈阳城区一次 γ 中尺度短时暴雨的热动力环境分析 耿世波
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5.高影响天气场景下分众智能气象服务研究及应用 张 旗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6.气溶胶和气候变暖对雾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贾星灿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四)城市化、气候变化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1.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进展情况 侯 芳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
2.城市局地气候区对城市热岛和高温热浪的影响研究 杨元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Effe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the terrestrial near-surface
wind speed in China 查进林 云南大学
4.城市通风廊道局地气候效应研究——以北京中心城为例 刘勇洪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5.城市化-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多尺度验证及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刘海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6.车辆废热对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影响及电动汽车的潜在效益 陈 璇 香港科技大学
7.特邀报告 基于“无悔”理论的上海极端水文气象事件风险评估与稳健决策 田
展 南方科技大学
8.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and urbanization on regional climate of
Megacity: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China
袁嘉灿 复旦大学
9.粤港澳大湾区地表风速的时空变化及其城市化影响 王 然 中山大学
10.城市形态对城市气温日循环的影响及其能耗效应 汪 凯 上海交通大学
11.对流尺度城市气候模拟方案评估 裴 琳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五)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
1.大气臭氧暴露对人群肾功能的影响:基于队列研究和定组研究的证据 向浩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霾污染中的大气湍流作用机理 任燕 兰州大学
3.室外飞沫扩散与人际暴露风险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雪琳 中山大学
4.汽车湍流对城市污染物扩散及居民健康的影响 杨嘉川 香港科技大学
5.黄土高原典型城市臭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高美美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6.不同热浪事件下的大气热环境对未来城市扩张的响应 赵 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华北华中冬季亚微米粒子化学组成、来源及区域内输运 胡 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8.两种冬季典型天气形势下华北平原PM2.5 区域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玮航
中国海洋大学
9.雷暴天气下过敏性哮喘及鼻炎爆发的成因探析 刘慧敏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10.基于 WRFDA-Chem 三维变分同化的中国地区 PM2.5 同化研究 魏
颖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1.中国地区 PM2.5 浓度和人口空间分辨率对健康评估的长期影响 白鹤鸣
南通大学
(六)城市生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
1.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 刘 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城市局地温湿度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基于江苏 15个城市的观测数据 杨小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弱背景环流下山地风与城市风的相互作用 俞 布 杭州市气象局
4.城市生态气候绿色宜居评价研究——以金华市为例 冯晓钰 金华市气象局
5.建筑一体化光伏窗在气候变化下的效益分析:中国三个城市的比较研究 陈柳涛
香港科技大学
6.双碳背景下广州建筑节能气象服务初探 翟志宏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
7.中国东南部红树林湿地 CO2 和 CH4交换的长期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王春林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
回放链接
0510
题目:Need for a Blue Governance...(未来海洋讲坛 第53期)
主讲人:Pierre Failler 教授 朴茨茅斯大学
回放链接
0509
题目:非线性最优扰动集合预报方法及其在台风预报研究中的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2期)
报告人:段晚锁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中科院特聘核心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505
题目:北京城市变迁以及气候演变(中轴线气象探究活动专家讲座第五期)
报告人:王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气候中心主任
回放链接
0428
报告题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介绍
报告嘉宾:朱江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4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一期(中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研发进展与挑战)
报告1: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进展(曹军骥-研究员)
报告2:清华大学联合地球系统模式CIESM的发展(林岩銮-教授)
报告3: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模式BCC-ESM研发与应用进展(吴统文-研究员)
报告4:全球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研发与挑战(戴永久-院士)
报告5: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发展和应用及展望(俞永强-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4月27日
会议名称:“空间天气前沿”论坛
主题:空间天气科技前沿问题研讨
1.关于“磁大气天气学”的讨论
汪景琇,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任意时空初边值问题的智能空间天气模式
冯学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3.换个视角看电离层日变化
刘立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地球内磁层—电离层耦合关键问题—风云三号、风云四号联合观测
宗秋刚,教授,北京大学
5.风云三号家族双翼G星的降水测量能力
谷松岩,研究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6.空间天气预报
郭建广,研究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0427
讲座题目:天气学诊断分析技术框架MetDig及重大气象保障关键点客观预报技术STNF介绍
报告嘉宾:宫宇 高工(国家气象中心)
0426
报告题目:怎样才能写好中尺度气象学英文论文?(AAS前沿论坛第11期)
报告人:Craig Schwartz 博士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
回放链接
4月25日-4月26日
会议名称:2022-2023年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年会
主题:“智慧创新与气象经济”
4月26日 上午
1.防灾减灾领域专题报告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 郑国光
2.风云气象卫星及应用进展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气象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 杨军
3.气象灾害风险量化管理与减量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再保险集团信息技术中心/创新孵化中心总经理 冯键
4.风乌气象大模型 — 从人工智能到大气科学的探索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 白磊
5.气象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 许小峰
4月26日 下午
1.气象科技创新平台为气象行业发展赋能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矫梅燕
2.气象探测装备技术研发探索
——成都远望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常务总经理 谢承华
3.云遥宇航星座计划
——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峰辉
4.数字化城市内涝预警监测系统
——上海长望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方佳言
5.智慧气象解码品牌创新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媒资运营中心副主任 刘慧秋
6.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短临预报产品与行业应用
——彩云天气商业副总裁 王玺同
7.相控阵天气雷达新产品及应用
——浙江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国荣
8.气象融媒体中心建设及平台开发实现
——北京华易众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穆鹏飞
回放链接1 2 3 4 5 6 7
0425
题目:平流层过程对对流层天气气候预测的影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0期)
报告人:张健恺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4月24日-4月26日
会议名称:风云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及“风云地球”平台推广应用会
24日
1.风云卫星现状和发展历程及产品概览 覃丹宇 卫星中心,正高工
2.风云卫星定量化产品在暴雨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任素玲 卫星中心,正高工
3.降水星特性及产品简介 谷松岩 卫星中心,研究员
25日
1. “风云地球”平台功能及使用介绍 王新 卫星中心,正高工
2. “风云地球”平台对流初生产品算法介绍 孙逢林 卫星中心,高工
3.风云卫星温湿度廓线产品介绍 刘辉 卫星中心,高工
4.基于卫星的冰雹云系特征研究 寿亦萱 卫星中心,研究员
26日
1.卫星定量降水估计技术 刘年庆 卫星中心,高工
回放链接
0419
题目:京津冀地区对流分布特征和相应热动力机理研究(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3期)
报告人:肖现 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
0418
题目:基于数值模式和机器学习的风速、降水后处理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9期)
报告人:夏江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417
报告题目:今年春季沙尘天气解读
报告嘉宾:张碧辉 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2023年4月16日-4月19日
会议名称:2023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暨第二届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高端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4月17日(特邀报告)
1.谈哲敏 天气科学:过去、现在与未来
2.丁一汇 影响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背景分析
3.龚建东 国家级数值预报新进展及未来发展
4.赵 坤 华南弓状回波强对流致灾大风形成机理研究
5.代 刊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网格预报进展综述
回放链接
0411
题目:融合物理方案机器学习模型和科学计算动力框架的云分辨全球大气模式原型(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8期)
报告人:薛巍 教授(清华大学)
回放链接
0411
主题:华为云人工智能及盘古气象大模型介绍(“领略”气象发展论坛(第6期))
主讲嘉宾:田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CAAI Fellow、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
4月7日-4月8日
会议名称: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讨会
一、开幕式
1.领导致辞
2.LASG2022年度工作总结(肖子牛)
二、大会特邀报告
1.气候变化对2022年中国极端高温热浪的影响(丁一汇)
2.北半球地表和跨赤道的位涡环流与气候异常(吴国雄)
3.北极海冰密集度对冬季强乌拉尔阻塞事件延伸期可预报性的影响(穆穆)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缺氧(黄建平)
5.A Review on the Optimal Fingerprinting Approach in Climate Change
Studics(陈松蹊)
三、气候动力学
1.国产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及其气候数据集研制(张鹏)
2.Global Marine Heatwaves and Cold-spells in Present and Future
Climates(王春在)
3.量化显生宙以来煤和蒸发岩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特邀(胡永云)
4.北极变暖的平流层贡献(田文寿)
5.Amplification of Synoptic to Annual Variability of West Afric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under Global Warming(周文)
6.ENSO多样性对 MJO的调制作用(任宏利)
7.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刘鸿波)
8.横断山脉南缘的夜雨(原韦华)
9.A Novel Mechanism for Extreme El Nino Events: Interactions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Sea Surface(王鑫)
10.近百年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检测归因(孙颖)
11.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海温东西梯度变化的不确定性(董璐)
12.不同地区气溶胶变化对萨赫勒降雨季节延迟的贡献(宋丰飞)
13.高层水冰云能否加热早期火星大气?(丁峰)
14.2022年盛夏长江流域极端热浪和南亚西部极端洪涝的成因(何超)
15.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in 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 Index(魏云涛)
16.Varying Contributions of Fast and Slow Responses Cause Asymmetric
Tropical Rainfall Change between CO2 Ramp-up and Ramp-down(周士杰)
四、地球系统模式及应用
1.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吴统文)
2.格点大气模式GAMIL近期研发进展(李立娟)
3.天气-气候无缝隙预测系统发展和应用(包庆)
4.Mechanical and Thermal Forcings of Asian Large-scale Orography on Spring
Cloud Amount and Atmospheric Radiation Budget over East Asia(李剑东)
5.自主全球高分辨率海洋预报系统研制(林鹏飞)
6.经纬网格动力框架研发进展高斯卷积滤波(董理)
7.高分辨率(公里尺度)大气数值模式研发及科学应用(赵纯)
8.Drivers of global and regional ocean warming: insights from
coupled/ocean model experiments(Kewei Lyu)
9.Diagnosing the Shape Parameters of the Gamma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in a Two-Moment Microphysics Scheme and Improvements to Explicit Hail
Prediction(罗丽萍)
10.Subseasonal Warming of Surface Soil Enhances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 Early Summer(Qi Xin)
11.CMIP6/AMIP多模式对东北冷涡时空特征和环流型的模拟评估(谢作威)
12.利用大气动力异常进行全球气象干旱可解释性统计重建(刘臻晨)
五、地球流体动力学与可预报性
1.罗斯贝波传播的变与不变(吕建华)
2.黄河河套沙漠绿洲交界辐合线对流触发特征和机理研究(孟智勇)
3.非纬向基流上的斜压扰动(林一骅)
4.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在陆面过程集合预报研究中的应用(孙国栋)
5.青藏高原湖泊水储量历史模拟和未来预估(贾炳浩)
6.全球变暖下,热浪-阻高关系变化压过了阻高频率的减少(陈柏桦)
7.华南前汛期降水事件水汽来源分析(彭冬冬)
8.Use of Machine Deep Learning for Climate Forecasts(罗京佳)
9.2022长江特大骤旱的气候背景浅析及未来风险评估(袁星)
10.Decadal variation of prediction skill for Indian Ocean dipole over the
past century(胡帅)
11.model errors of an intermediate model and their effects on realistic
predictions of El Niño diversity(陶灵江)
12.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潜势预估不确定性的关键过程研究(黄昕)
13.面向全球天气预报的基于4DEnVar的集合四维变分 (En4DVar) 混合资料同化系统(朱舒君)
回放链接
4月6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14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不同中低空风场耦台与地形相互作用对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的影响:个例研究(梁钊明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二:大尺度环流对海南岛降水日变化的影响(朱磊 博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4月6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13期(从“治”水到“智”水,看数字地球如何助力水利数字孪生?)
1.主题报告:数字地球之水循环:认知、模型与应用
报告嘉宾:舒乐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
2.主题报告:数字地球技术赋能水利数字孪生
报告嘉宾:王晓晶,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智慧水利事业部总经理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404
题目:大气模式云降水参数化方案研发的一点思考(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7期)
报告人:林岩銮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教授、副系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3月30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十期(中国气象再分析数据与AI应用)
报告1:再分析数据与AI技术的发展与影响(许小峰-研究员)
报告2:中国区域逐小时三维云与三维大气及陆面再分析数据集(师春香-研究员)
报告3: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资料研制(梁旭东-研究员)
报告4:全球大气再分析发展与挑战(姜立鹏-正高工)
报告5:AI中期气象预报:以盘古气象大模型为例(毕恺峰-主任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329
讲座题目:骤旱: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新常态
报告嘉宾:袁星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0329
题目:农业气象服务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34期)
报告人:范锦龙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328
题目:全球公里级分辨率耦合模式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6期)
报告人:容新尧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耦合模式室副主任
3月25日
会议名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
主办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1.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黄小猛 教授)
2.多源数据融合的大气成分排放近实时反演(张强 教授)
3.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李伟 副教授)
4.小雨被忽视的控制力:污染,陆面蒸散发与极端湿热(王勇 副教授)
5.柳叶刀中国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蔡闻佳 教授)
6.中国大气PM2.5化学组分逐日浓度的近实时反演(耿冠楠 副研究员)
7.全球城市遥感监测及过程模拟(李雪草 教授)
8.台风冷尾流及其反馈效应(马占宏 教授)
9.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中海气湍流通量方案的研制与改进(靳江波 副研究员)
10.基于夹卷和水汽分布的浅对流-深对流-有组织对流连续转换参数化方案(杨犇 副教授)
11.人工智能海洋学前景展望(陈大可 院士)
12.碳中和监测工具:全球碳同化系统(陈镜明 院士)
13.全球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戴永久 院士)
14.非瞬时辐合-对流反馈与MJO动力学(谈哲敏 院士)
15.全球-区域一体化公里级数值预报系统的建设思路和挑战(陈曦 研究员)
16.陆面模式草地模块参数优化及其与CIESM耦合研究(常锦峰 研究员)
17.陆面模式土地利用和森林管理过程优化(岳超 研究员)
18.双羽对流方案对CIESM模拟降水的影响研究(李晓涵 副研究员)
19.基于SSMI微波亮温的长时序土壤水分遥感数据集(姚盼盼 助理研究员)
20.CIESM对人为气溶胶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模拟评估(郭增元 助理研究员)
21.CIESM模式对热带降雨季节循环的模拟评估(宋丰飞 教授)
22.基于陆气水热耦合关键参数优化的地球系统模式改进研究(赵龙 副教授)
回放链接
0323
报告题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展战略倡议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报告嘉宾:张文建 博士(世界气象组织 助理秘书长)
回放链接
0323
科普讲座:气候变化状态与扭转气候临界点行动
主讲:周兵(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员)
0321
题目:陆面过程模式(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5期)
报告人:戴永久 中国科学院院士
3月19日
会议名称:22023暴雨东湖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上午
0.2023暴雨东湖论坛开幕式
1.徐祥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异常暴雨”遥相关多尺度系统综合判识研究
2.董希泉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暖云降水中的云--雨粒子谱垂直廓线和转换过程
3.薛 明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海南岛降水日变化研究
4.许小峰 中国气象局
将气象雷达网建到太空
5.费建芳 国防科技大学
云贵高原东部冬季冷锋高架雷暴的成因研究
6.刘黎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Х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网数据质控和临近预报预报方法研究
7.陈丽娟 国家气候中心
多因子协同作用思想在汛期异常降水预测和归因中的应用
下午
1.傅云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热带暖云降水研究
2.陈桂兴 中山大学
华中梅雨暴雨走廊的多尺度变化机制
3.赵 坤 南京大学
两次极端降水事件的深对流微物理特征研究
4.陆其峰 国家数值预报中心
致灾强风精细化监测预报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5.罗亚丽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季风海岸珠江三角洲极端降水的对流和微物理特征多源观测分析
6.张恒德 国家气象中心
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降水预报进展与思考
7.王东海 中山大学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与数据集及其在暴雨分析模拟中的应用
8.孙建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长江中游复杂地形对强对流系统和降水分布的影响
9.周自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和陆面再分析( CMA_CRA)
10.谷松岩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降水探测能力分析与展望
11.崔春光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梅雨锋暴雨观测试验与微物理研究
回放链接
0318
题目:太阳大气中磁绳子产生的狂风暴雨
报告人:程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回放链接
0317
题目:Plastic in the Ocean: Evaluating Solutions(未来海洋讲坛 第50期)
主讲人:Keith Alverson 教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回放链接
0315
题目:海底电缆安全稳定性(Integrity of offshore power cables)(未来海洋讲坛 第49期)
主讲人:程亮 教授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回放链接
0314
题目:海洋内波多源遥感探测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4期)
报告人:孟俊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311
题目:凝视炽热、高能的X射线宇宙
报告人:薛永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309
题目:气候风险与应对(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8期)
报告人:姜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307
题目:ENSO多样性对其可预报性及气候预测的挑战(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3期)
报告人:张文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3月1日
会议名称:人工智能助力智慧气象研究在线研讨会
1.《基于人工智能的典型灾害天气识别及预报研究》
主讲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琮博士
2.《智慧气象应用的基础环境建设》
主讲人:超集信息解决方案部高级硬件工程师、AI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 黄晓静
回放链接(需登录注册)
0228
题目:阿斯加德古菌与真核生物起源(未来海洋讲坛 第48期)
主讲人:李猛 教授 深圳大学
回放链接
0228
题目:大洋深海动力学研究的前世今生(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2期)
报告人:管玉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0227
讲座题目:国家级水文气象预报技术进展
报告嘉宾:包红军 正高(国家气象中心)
0225
题目:“双碳”目标与国土空间治理(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25期)
报告人:李双成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23
题目:城市暴雨洪涝多尺度时空建模与模拟(长三角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期)
报告人:张书亮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2月22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九期(全球季风视野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变异与预测)
报告1:全球季风对外强迫和内反馈的响应
Global Monsoon Response to External Forcing and Internal Feedbacks(Bin
WANG 王 斌-教授)
报告2:海洋大陆季风特性:中尺度地形控制大尺度降雨的气候和预测(Chih-Pei CHANG 张智北-教授)
报告3: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扰动位能、海-气耦合桥及协同作用理论(李建平-教授)
报告4:东亚汛期降水预测及机器学习应用探讨(罗京佳-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221
题目: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耦合同化发展与气候预测应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1期)
报告人:郑飞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18
题目:筚路蓝缕—近现代气象学发展之路(“NUDT live”系列讲座)
主讲人:黄小刚,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2月14日-2月15日
会议名称:第二届全国龙卷风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2023年度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广东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14日上午
1.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介绍及相关工作进展(孟智勇,北京大学)
2.三次高影响龙卷事件的雷达观测分析和预警(赵坤,南京大学)
3.国家级龙卷和雷暴大风短临预报技术进展(郑永光,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
4.龙卷内部次级涡旋(Sub-Vortex)成因:涡旋罗斯贝波不稳定增长机制(线上报告)(薛明,俄克拉荷马大学)
5.大湾区的龙卷风和水龙卷(线上报告)(陈柏纬,香港天文台)
6.X 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网数据质控和大风识别预警二次产品研究进展(线上报告)(刘黎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强对流风暴动力学、形态结构与分类预警三者之间的科学逻辑关系--以直线型大风为例(孙继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风暴尺度涡旋的结构特征与演变及其与局地极端降水的关系(王东海,中山大学)
14日下午
1.佛山龙卷生成机制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冉令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飑线或弓形回波前沿非超级单体中涡旋龙卷个例分析--2006年7月3日江苏系列龙卷(俞小鼎,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3.冷涡背景下辽宁龙卷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姚秀萍,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4.CMA-GD百米级模式及其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陈子通,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5.双偏振天气雷达精细化探测技术对2021年两个龙卷风暴识别能力的影响分析(肖艳姣,武汉暴雨所)
6.台风外围龙卷结构分析及龙卷预报预警流程(线上报告)(郑媛媛,南京气象创新研究院)
7.2021年5月14日武汉龙卷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结构(线上报告)(王秀明,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8.龙卷超级单体结构及演变的双偏振特征研究(戴建华,上海市气象台)
9.超级单体龙卷演变的双偏振雷达观测与回波机理分析(线上报告)(魏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0.黑龙江2021年春季龙卷预报服务分析(张礼宝,黑龙江气象局)
11.华南东部非台风龙卷分区域关键物理量特征和潜势预报技术(伍志方,广东省气象台)
12.广东龙卷风社会众报及快速响应服务机制研究(孙周军,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
15日上午
1.龙卷及龙卷单体的本性可预报性(线上报告)(张云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江苏龙卷典型特征统计及评估(徐芬,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7.20”江苏淮北龙卷天气预报服务(王啸华,江苏省气象台)
4.广东台风龙卷环境特征及监测预警(黄先香,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
5.2022年6月16日广州从化龙卷X波段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及应用思考(陈炳洪,广州市气象局)
6.复杂海岸下垫面对区域龙卷风暴的重要影响机制(白兰强,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
7.基于雷达数据的龙卷检测算法研究与效果评估(曾强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8.江苏龙卷母体风暴特征与龙卷形成机制研究(唐晓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5日下午
1.基于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的超级单体观测分析(张羽,广州市气象局)
2.我国高发区龙卷雷达观测特征的统计分析(周瑞琳,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
3.中美TC龙卷及其背景环境特征对比分析(温靖怡,北京大学)
4.类龙卷涡旋与局地强风在城市区域的中尺度嵌套大涡模拟(孔祥锐,中山大学)
5.4.29山东近海10级以上雷暴大风的成因分析(侯淑梅,山东省气象台)
6.2021年7月11日山东莘县EF3级龙卷天气分析(孟宪贵,山东省气象台)
7.相似台风在转向期间爆发龙卷与无龙卷生成的关键机制(李兆明,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
8.典型强龙卷风暴中的地闪活动特征(刘岩,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9.2021年吉林中部一次极端雷暴大风的中尺度成因分析(王婷婷,吉林省气象台)
10.基于多源资料的中国龙卷关键特征研究(徐纵横,广西师范大学)
11.龙卷风涡旋场气流的动力学分析(武圆,北京人文大学)
12.冷涡背景下一次微型超级单体龙卷的雷达特征和物理过程探究(袁潮,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13.华南一次非中气旋海面龙卷的大气条件和雷达特征分析(陈星登,阳江市气象局)
14.台风“暹芭”龙卷雷达特征与监测预警试验(何秋蕊,佛山市气象局)
回放链接
0214
题目:海洋数值MaCOM介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0期)
报告人:张宇 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副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11
题目: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现状与挑战(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21期)
报告人:张迎新 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07
题目:闪电资料同化研究(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9期)
报告人:杨毅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04
题目:北斗的建设与发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19期)
报告人:徐颖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131
题目:C-Coupler3: 面向地球系统数值预报的通用耦合器(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8期)
报告人:刘利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
0124
题目:西北太平洋海洋热浪对东亚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7期)
报告人:祝从文 中国气科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118
题目:中轴线上天气那些事儿(中轴线气象探究活动专家讲座第四期)
报告人:时少英,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1月17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13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相关对流触发机理研究(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 新疆大学)
报告二:大长江中游触发MCS的统计特征与环境条件(张元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0114
题目:智慧水利的数据工具化(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13期)
报告人:吴海燕 甘肃省水利厅信息中心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月12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10期(2022年海洋变化报告:观测与结果)
1.Another year of record heat for the oceans(成里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Observations to climate indicator: calculating ocean heat content and
related variables from in situ measurements(Tim Boyer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CEI) 海洋学家)
3.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s and consequences(Kevin E. Trenberth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杰出学者)
回放链接
0111
题目:遥感产品在流域水文模拟中的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12期)
报告人:刘小莽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院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110
题目:海洋中尺度涡旋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5期)
报告人:董昌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104
题目:城市水系联排联调理论、技术和实践(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10期)
报告人:康爱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103
题目:对流尺度数值集合预报进展(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4期)
报告人:王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2月28日-12月30日
会议名称: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年会暨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年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
1.人工影响天气雨滴谱仪网数据在雷达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刘黎平,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人工防雹作业物理效果检验方法研究
周筠珺,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3.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大气中二氧化碳捕获与转化催化剂制备
刘云凌,教授,吉林大学
4.卫星反演的云和降水产品分析
刘健,研究员,国家卫星中心
5.静止卫星云导风和雷达资料协同同化对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影响研究
赵娟,正研高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6.东亚季风区庐山云雾降水特征及人工催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段婧,研究员,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7.新型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技术汇报
武玉忠,总工,航天四院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的特征条件与成因分析
史月琴,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9.一次飞机严重积冰过程的天条件和云微物理特征
周旭,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10.三江源夏季一次强降水过程中水汽输送与大气水物质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沈淑婧,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11.浙江夏季雨滴谱统计特征分析
姜舒婕,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12.六盘山顶云凝结核数浓度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林彤,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13.典型气象结冰天气分型研究
封彩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4.青藏高原云中过冷水的毫米波雷达反演研究
郑佳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15.祁连山夏季地形云发展演变特征与机制的卫星观测研究
常祎,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16.冷云降水的雷达观测研究
李浩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7.WSM6云微物理方案冰相过程处理对过冷液水预报的影响研究
马占山,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18.一次长白山夏季雾的宏微观特征
王羽飞,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19.祁连山北坡夏季一次典型地形性降水过程的特征分析
陈祺,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1228
题目:航空遥感发展及应用进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08期)
报告人:张立福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高光谱室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227
题目: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资料同化(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3期)
报告人:马旭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1220
题目:高分辨率模式对复杂地形区降水预报的精细化评估(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2期)
报告人:陈昊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2月15日-12月16日
会议名称:中国极端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气象局
1.预报技术科学观
李泽椿 中国工程院院士
2.大地形影响与防灾减灾研究
徐祥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3.热带气旋结构动力学及其预测理论
谈哲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放链接
1213
题目:大气动力模式的发展趋势与自主研发(大气海洋大讲堂 第1期)
报告人:彭新东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209
题目: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 (MEIC) 的开发与应用(未来海洋讲坛 第47期)
主讲人:张强 教授 清华大学
回放链接
1206
题目:新生代气候环境演化模式与思考(未来海洋讲坛 第46期)
主讲人:刘青松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回放链接
1201
科普讲座:从南极科学考察到全球气候变化
主讲人: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30日-12月2日
会议名称:2022年海峡两岸气象青年科技交流汇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福建省气象局
特邀报告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陈汉卿 ENSO季节锁相机理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林煜棋
杭州市大气硫酸盐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同位素技术应用
3.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 吴宛真
数值模式微物理过程的冰雹模拟和参数化邀请报告
邀请报告
1.厦门市气象局 郑辉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a Wind Gust Event during the Merging of a Bow Echo and Mini-Supercell in
Southeastern China
2.厦门市气象局 黄亦鹏
Inter-Zone Differences of Convective Development in a Convection Outbreak
Event over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东南沿海一次强对流爆发事件的早期对流发生发展观测特征差异)
3.多采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李文生 降雨预报于台湾南部水库汛期之应用分析
4.安吉气象决策资讯有限公司 林伟文 能被买单的农业气象服务
5.台湾大学 钟吉俊 Application of K(DP)
Evolution on the Very-short-range Rainfall Forecast
11月29—11月30日
会议名称:202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29日上午 特邀报告
1.气候变化对2022年极端高温的影响(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2.珠江“22.6”暴雨洪水分析(钱燕 珠江委水文局)
3.“21.7”河南极端暴雨多尺度特征和可预报性分析(陈涛 国家气象中心)
4.降水分级最优化权重集成技术及业务应用(吴启树 福建省气象台)
5.基于综合观测的强对流天气识别和临近预报技术(郑永光 国家气象中心)
6.风云卫星在台风监测预报业务应用的发展与展望(王新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9日下午 大会报告
1.北京一次低涡内部强降水成因(张迎新 北京市气象台)
2. 2021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向纯怡 国家气象中心)
3.海风锋激发的“后向传播”系列超级单体的数值模拟研究(戴建华 上海中心气象台)
4.四川盆地“2021.7.10”西南涡暴雨特征及预报偏差分析(肖递祥 四川省气象台)
5.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的设计与实现(刘凑华 国家气象中心)
6.建党百年文艺演出期间复杂天气分析及预报策略探讨(雷蕾 北京市气象台)
7.2021年11月4—9日中东部寒潮雨雪特征及东北强降雪成因分析总结(孟庆涛 国家气象中心)
8.城市暴雨内涝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研究(郝莹 安徽省气象台)
9.2021年夏秋两次重大洪水事件的地面灾损评估方法研究(范锦龙 卫星气象中心)
10.一次春季极端大风事件中极值风速与风速波动形成机制的讨论(刘畅 山东省气象台)
1126
题目:卫星观测助力碳中和
报告人:陈镜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25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八期(中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发进展与挑战)
报告1:中国人工影响天气研发进展和挑战(郭学良-研究员)
报告2:人工影响天气创新中的一些问题(雷恒池-研究员)
报告3:自然和人工播撒气溶胶对云微物理过程和降水的影响(银燕-教授)
报告4: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关键技术研发进展和挑战(周毓荃-正研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19
题目:揭开海洋碳库之谜的面纱
报告人:焦念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月18日
会议名称:气象科技高端论坛暨副热带气象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副热带气象委员会
专题1:特邀报告
1.题目:气候变化对2022年极端高温的影响
专家:丁一汇 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2.题目:Weake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SO and Antarctic sea ice in recent
decades
专家:张人禾 院士(复旦大学)
3.题目:Triple-Dip La Nina in 2020-22
专家:胡增臻 研究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专题2:业务预报和前沿动态
1.AI深度学习改进东亚汛期预测尝试
罗京佳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海温中期延伸期尺度变化对我国夏季主雨带和极端天气的影响
鲍媛媛 研究员 国家气象中心
3.新能源车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率分析
李风亭 教授 同济大学
4.副热带的海气相互作用
任宏利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专题3:副热带季风机理
1.中国大陆副热带切变线
姚秀萍 教授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2.Possible impact of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on the transition from
cold to warm over East Asia in 2020/2021 winter
晏红明 研究员 云南省气候中心
3.南亚高压和北非副热带高压与中亚(新疆)夏季降水的联系
赵勇 教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4.Influence of track change on the inconsis- tent poleward migration of
typhoon activity
郭毅鹏 副教授 南京大学
专题4:副热带模拟预测
1.东亚季风的降尺度模拟和预测研究
李清泉 研究员 国家气候中心
2.多模式对平流层极涡—东亚春季降水联系的预报检验
饶建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CFD的城市微观风模拟及应用
杨丽慧 高工 福建省气候中心
专题5:副热带极端事件
1.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气环流对温湿复合型热浪的影响
袁嘉灿 研究员 复旦大学
2.2022年盛夏长江流域极端热浪和南亚西部极端洪涝的成因
何超 研究员 暨南大学
3.东亚冬季极端温度事件次季节变化成因
马双梅 副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长江中下游10—30天极端降水产生机制的多样性研究
王璐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
11月16日
主题:“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2期
1.主题报告:气象小卫星为气象发展注入“星”力量
报告嘉宾:许小峰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
2.在线对话:前景可期|看气象小卫星如何大显身手?
对话嘉宾:邵宗有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李鲲(知一航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111
题目:北京中轴线古建筑防雷探讨(中轴线气象探究活动专家讲座第三期)
报告人:李京校,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11月10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9期(云—气溶胶—辐射—降水相互作用:进展与挑战)
1.报告:基于光谱成像仪的云特性卫星遥感
主讲人:刘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教授
2.报告:Aerosol-Cloud-Precipitation Interactions in a Closed-cell and
Non-homogenous MBL Stratocumulus Cloud
主讲人:董希泉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教授
3.报告:Compensating errors in cloud radiativ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ver
the Southern Ocean in the CMIP6 climate models
主讲人:王元 美国普度大学 副教授
4.报告:使用云属性产品和云辐射内核计算云对地表的辐射效应
主讲人:周晨 南京大学 副教授
回放链接
1110
题目:非合作微波链路在降水测量中的应用:现状与机遇(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2期)
报告人:刘西川 副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回放链接
11月9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12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中亚水塔”的雨滴谱特征及应用(曾勇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报告二:双偏振雷达降水最优反演及其对灾害性天气降水微物理初步认知(黄浩 南京大学)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1105
题目:自然与碳中和
报告人:覃章才,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10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七期(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研究进展暨叶笃正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
报告1: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耦合、模拟与全球影响—纪念叶笃正先生(吴国雄-院士)
报告2: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复杂耦合过程(赵平-研究员)
报告3:青藏高原对季风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刘屹岷-研究员)
报告4: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模式与数据同化及再分析(师春香-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月27日
会议名称:第七届京津冀气象环境前沿论坛
主题:京津冀大城市气象精准预报能力提升——京津冀复杂下垫面条件下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难点和解决途径
主办单位:北京气象学会、天津市气象学会、河北省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
议题1:京津冀地区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问题
1.题目:北京地区对流和降雨预报难点及科学问题
嘉宾:雷蕾 正研高工(北京市气象台)
2.题目:天津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局地暴雨的触发
嘉宾:东高红 正研高工(天津市气象台)
3.题目: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对流风暴的触发和演变机制
嘉宾:李江波 正研高工(河北省气象台)
议题2:北京及周边地区高影响天气观测基础与不足
4.题目:黄河河套沙漠绿洲交界辐合线和深对流观测试验
报告嘉宾:孟智勇 教授(北京大学)
议题3:京津冀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现状与不足
5.题目:CMA-BJv2.0逐小时更新循环降水预报不一致性分析
嘉宾:黄向宇 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议题4:京津冀高影响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现状与不足
6.题目:季风海岸(华南)极端雨强的对流宏微观特征及其与雨强极端程度的关系
嘉宾:罗亚丽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题目:有关地形与强降水关系的动力学问题
嘉宾:孙继松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题目:北京城市化对降水影响的机理研究
嘉宾:苗世光 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 报告1 2 3 4 5 6 7 8
1026
讲座题目: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云顶性质反演及其对定标性能的响应
报告嘉宾:闵敏 教授(中山大学)
1026
题目:人工智能气象应用中的小样本学习问题(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1期)
报告人:韩雷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1026
题目: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研究新进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90期)
报告人:任宏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0月22日
研讨会:气候系统多时间尺度变化和气候预测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统计气象学与气候预测委员会、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题目:热带海气模态的业务预测进展
专家:陆波 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
2.题目:热带三大洋相互作用对华北秋季降水气候预测的指示作用
专家:刘伯奇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题目:全球季风延伸期预测进展
专家:刘飞 教授(中山大学)
4.题目:基于复杂气候网络方法的重大气候事件早期预警研究
专家:袁乃明 副教授(中山大学)
5.题目:A hybrid statistical-dynamical prediction scheme to improve
multi-model ensemble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专家:马洁华 正高级工程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6.题目:东亚-中高纬气候动力和统计结合预测研究
专家:田宝强 副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7.题目:气候系统对外源强迫响应研究:快速调整和慢反馈
专家:曹龙 教授(浙江大学)
8.题目: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模拟的不确定性及其对未来气候预估的启示
专家:刘永岗 副教授(北京大学)
9.题目:ENSO韵律调控热带三大洋相互作用
专家:张文君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0.题目:Strengthening North Pacific Victoria mode and its climate impacts
专家:丁瑞强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11.题目:Boreal summer nega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nnual
SST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专家:孙旭光 教授(南京大学)
12.题目:黄河流域水循环时空变化特征
专家:管晓丹 教授(兰州大学)
13.题目:南北极不对称增暖及其预估不确定性的来源
专家:胡晓明 副教授(中山大学)
14.题目: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成因
专家:黄艳艳 副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022
题目:高分辨率大气数值模式研发及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89期)
报告人:赵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020
会议主题:推动气象团体标准化建设 助力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服务协会
1.气象标准化改革与发展
应宁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二级巡视员
2.《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及团体标准最新发展趋势
王金玉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
3.气象团体标准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杨彬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旅游气象委员会主任
4.气象团体标准助力防灾减灾经验与思考
张庭炎 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1020
题目:Chemosymbiosis in marine habitats: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partnership(未来海洋讲坛 第42期)
主讲人:Suzanne Dufour 教授 纽芬兰纪念大学
回放链接
1017
题目:Thermal Sensitivity and Adaptation of Marine Phytoplankton(未来海洋讲坛
第41期)
主讲人:刘红斌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回放链接
1015
题目:风云三号系列卫星微波湿度计资料在ECMWF的业务化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87期)
报告人:陈科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回放链接(需登录)
1014
报告题目:面向实际需求的高效、高精度数据同化的发展与应用:精确、快速、稳健
报告嘉宾:田向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回放链接
10月10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11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重污染地区的MODIS云检测和气溶胶反演算法研究(张晓 博士 云南大学)
报告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气溶胶特性反演与应用研究(高玲 高级工程师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1008
题目: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大数据里找答案
报告人:黄磊,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回放链接
1001
题目:激光雷达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83期)
报告人:夏海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929
题目:风雪晴雨四季轮回 钦天观象百年传承(中轴线气象探究活动专家讲座第二期)
报告人:杜传耀,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观象台)科普培训科科长
0928
报告题目:The art of writing a good atmospheric science paper-some
tips(AAS前沿论坛第8期)
报告人:Dr. Robin Clark (Met Office UK)
回放链接
0928
讲座题目: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报告嘉宾:郭学良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0924
题目:南极考察站的科学使命
报告人:姜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9月21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六期(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最新研究进展)
报告1: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新认知(徐祥德-院士)
报告2:青藏高原全新世和现代降水空间分异与季风北界变化(陈发虎-院士)
报告3: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马耀明-研究员)
报告4:第三极地区黑碳气溶胶时空分布、来源及其对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康世昌-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9月17日
会议名称:第八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回放链接
0917
题目:卫星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79期)
报告人:王中挺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9月15日
会议名称:全球气象数据产品宣讲会
主办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1.全球气象数据产品基本情况介绍 师春香
2.全球10公里大气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张涛
3.全球海洋小时数据产品及近海锚碇浮标产品 曹丽娟
4.全球百年长度海陆表面温度数据产品 陈丽凡
5.全球40年序列长度25公里海表温度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徐宾
6.全球40年序列长度25公里海冰密集度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廖志宏
7.全球地面小时值基础数据产品 江慧
8.全球百年气温和降水基础数据产品 杨溯
9.全球10公里表面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梁晓
10.全球10公里逐小时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潘旸
11.中国区域陆面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孙帅
12.中国区域1公里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 谷军霞
13.全球气象数据产品应用服务 杨和平
0915
题目:东亚夏季风日变化的云-辐射-风-降水相互作用(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10期)
报告人:陈桂兴 教授 中山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907
题目:碳中和目标与健康中国目标的协同路径研究(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76期)
报告人:蔡闻佳 清华大学常聘副教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907
题目: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未来海洋讲坛 第40期)
主讲人:廖宏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回放链接
0907
科普讲座:讲讲“双碳”故事
主讲人:巢清尘(国家气候中心)
回放链接
0831
题目:激光雷达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
报告人:夏海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0830
讲座题目:城市化对极端降雨的可能影响
报告嘉宾:罗亚丽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828
题目:龙睛之地、文化之门——中轴线上的正阳门(中轴线气象探究活动专家讲座第一期)
报告人:关战修,科学传播副研究馆员,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
8月26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五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归因和预估)
报告1:中国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研究(翟盘茂-研究员)
报告2:中国极端气候的变化、预估及问题挑战(江志红-教授)
报告3:中国西南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机制与预测研究(孙建奇-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825
题目:西北太平洋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的遗传连通性(未来海洋讲坛 第38期)
主讲人:邱建文 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回放链接
0823
报告题目:为什么近年来地球上热浪频发?(AAS前沿论坛第7期)
报告人:王春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回放链接
0818
报告题目:高温热浪发生的背后玄机
报告嘉宾:柳艳香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
马学款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丁 婷 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813
题目:全球碳排放的近实时定量评估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人:刘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0813
题目:深度学习在海浪遥感与预报中的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69期)
报告人:王久珂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812
报告题目:T-lnp图在强对流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报告嘉宾:章丽娜 正研级高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回放链接
7月29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6期(碳中和:可再生能源、碳汇和非CO2温室气体)
1.地球系统的氧循环(兰州大学 黄建平)
2.后COP26的形势演变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战略布局(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 王毅)
3.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挑战和展望(University of Maryland 曾宁)
4.CAS-ESM2碳循环研究进展(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曾晓东)
5.太阳能资源评估和预报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 Yang Dazhi)
6.碳中和愿景下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进展和展望(中科院上海高研院 魏伟)
7.基于NDCs的全球增温控制及其区域贡献(北京大学 李本纲)
8.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全球甲烷排放的现状和机遇(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刘毅)
9.湿地甲烷通量季节变化的微生物影响研究:以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葛继稳)
10.风云四号卫星太阳能资源评估和预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夏祥鳌)
回放链接
0729
报告题目:全球及区域气溶胶光学特性长期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报告嘉宾:桂柯 助理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
7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四期(中国卫星气象学的科学发展与应用及挑战)
报告1:数值预报卫星资料同化成功之路(翁富忠-研究员)
报告2:中国气象卫星主被动观测云降水的挑战(傅云飞-教授)
报告3:大气垂直探测四十年:回顾和展望(李俊-研究员)
题告4:风云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挑战与进展(张鹏-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722
讲座题目:陆表气象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
报告嘉宾:房世波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716
题目:浅谈卫星看世界
报告人:张鸿生,博士,香港大学地理系助理教授
回放链接
0715
报告题目:Improv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in the
WRF convection-permitting modeling
报告嘉宾:陈飞(Fei Chen)研究员(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回放链接
0708
题目:台风日变化波动与气旋强度变化的关系(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9期)
报告人:徐伟新 教授 中山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630
讲座题目:强台风利奇马双眼墙非对称结构的雷达分析
报告嘉宾:赵坤 教授(南京大学)
0630
报告题目:Recent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and WRF modeling of urban weather,
climate, and climate change
报告嘉宾:Robert(Bob)Bornstein 教授(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
回放链接
6月26日-6月27日
会议名称: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高端论坛
主题:“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
特邀报告
1.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效应
徐祥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2.我国城市暴雨洪涝及其受环境变化影响
张建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3.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联系
翟盘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4.可再生能源气象学研究与应用
罗 勇 清华大学 教授
5.气候变化与碳中和
巢清尘 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员
回放链接
0625
题目: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中的气象问题(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55期)
报告人:申彦波 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科学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6月24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三期(气候变化与中国西北暖湿化)
报告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西北暖湿化趋势(丁一汇-院士)
报告2: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增强东扩新特征及其环流协同作用机制(张强-研究员)
报告3:新疆降水多尺度变化的大气环流和水汽特征研究(杨莲梅-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6月22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5期(地球第三极的大气物理、化学与水文)
上午
1.Noah积雪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及其在青藏高原降雪过程模拟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马耀明)
2.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冰冻圈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康世昌)
3.青藏高原积雪对中亚夏季气温年际变化的影响(浙江大学 贾晓静)
4.青藏高原植被动态的模拟改进研究(南京大学 邱博)
下午
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和预估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周天军)
2.青藏高原海拔依赖型变暖特征及机理研究(复旦大学 游庆龙)
3.青藏高原地表位涡强迫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何编)
4.利用全球变分辨率模式研究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对夏季降水的影响(中国科技大学 赵纯)
回放链接
6月17日
会议名称:风云四号B星(FY-4B)仪器与数据宣讲会
主办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1.领导致辞
2.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发展与展望 魏彩英
3.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FY-4B系统综述 陆风
4.FY-4B载荷业务观测模式介绍 韩琦
5.FY-4B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AGRI仪器及数据介绍 王志伟
6.FY-4B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GIIRS仪器及数据介绍 李路
7.FY-4B静止轨道快速成像仪GHI仪器及数据介绍 王静
8.FY-4B空间天气载荷及数据介绍 郭建广
9.FY-4B定量和图像产品介绍 李博
10.FY-4B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灾害性事件服务中的应用 任素玲
11.FY-4B数据服务内容和方式介绍 张宇
6月15日
会议名称:FY-3E黎明星L2产品宣讲会
主办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1.风云三号黎明星基本情况介绍 胡秀清
2.风云三号黎明星L1数据总体介绍 漆成莉
3.风云三号黎明星L2产品总体介绍 徐娜
4.夜间城市灯光 于天雷
5.射出长波辐射 张婉春
6.大气温湿度廓线 白文广、刘辉
7.掩星大气产品 廖蜜
8.降水检测 李小青
9.陆表温度 董立新
10.海表温度 王素娟
11.WindRAD海面风矢量 窦芳丽
12.WindRAD海冰类型和海冰范围 翟晓春
13.GNOS-II海面风速 翟晓春
14.积雪融合 郑照军
15.空间环境类产品(粒子产品、表面电位、辐射剂量、磁场、氧氮浓度比和电子浓度、电离层) 黄聪
16.太阳(X射线和极紫外)图像 宋乔
17.数据分发和获取方式 张宇
0611
题目:测天探海,矢志强军(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本科招生宣讲)
主讲人:朱小谦,研究员,气象海洋学院院长
0611
题目: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关键技术及成果应用方向(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51期)
报告人:王国复 中国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601
题目:英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48期)
报告人:李勇 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531
报告题目:RMAPS-CHEM(睿图-化学)系统研发进展及应用
报告嘉宾:赵秀娟 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
0528
题目:气候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报告人:魏科,教授,博士,副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
0528
科普讲座:太空中有天气吗?——揭秘空间天气
嘉宾: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 王劲松
回放链接
5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二期(气候变化的机理与模拟预估:从过去到未来)
报告1:南亚和东亚季风环流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
Distinctive South and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responses to global
warming(李天明-教授)
报告2:气候模拟和预测:历史、现状和未来(周天军-研究员)
回放链接
5月25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4期(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变化和变率)
1.吴立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海盆尺度台风强度与气候变化
2.陈仲良(Johnny C. L. Chan) 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
Landfalling Typhoons in East Asia: Climatology, Variability and
Projections
3.陆日宇 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加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4.占瑞芬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带东风急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及对不同全球增暖模态的响应
回放链接
0524
题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云降水特征研究(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8期)
报告人:傅云飞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520
讲座题目:增加天气预报的价值——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参与的行动
报告嘉宾:张庆红 教授(北京大学)
0513
题目:风场观测资料同化相关工作及对预报的影响研究(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7期)
报告人: 陈耀登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507
题目:北京冬奥雪上项目超精细时空尺度风场可视化赛场指挥技术与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41期)
报告人:邵芸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5月5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6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理想梅雨锋系统中的重力波特征研究(王羱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报告二: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视角下重力波通量的全球分布特征(卫俊宏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0430
题目:面向双碳的卫星遥感技术支撑——观测、模拟与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39期)
报告人:李贵才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430
题目:海洋,我们的未来(“NUDT live”系列讲座)
主讲人:史剑,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0429
报告题目:中国极端降水特征研究
报告嘉宾:郑永光 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
回放链接
0428
题目:对流层低层大气热动力垂直观测及其在中尺度天气监测预警初步应用(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6期)
报告人: 郭建平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4月27日
主题:《气象学报》百年风云讲坛第一期(天气科学向何处去?)
报告1:天气科学向何处去-理论思考(谈哲敏-院士)
报告2:中尺度天气精细化研究:以华南极端降水为例(罗亚丽-研究员)
报告3:城市区域对流层低层大气垂直观测系统构建思考(郭建平-研究员)
回放链接
4月27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3期(人工智能与大气科学)
1.机理与数据的融合计算-智慧气象预报(北京大学张平文院士)
2.主振荡型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混合模型及对ENSO的预测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员)
3.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非球形粒子光学特性参数化方案(浙江大学毕磊研究员)
4.人工智能在数值预报偏差订正中的应用(中国海洋大学韩雷教授)
回放链接
0422
讲座题目:RMAPS-RISE(睿图-睿思)系统研发进展及应用评估
报告嘉宾:杨璐 副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0420
讲座题目:沙漠绿洲交界边界层辐合线发生发展与对流触发
报告嘉宾:孟智勇 教授(北京大学)
0409
题目:地球系统模式:破解地球气候复杂系统的科学工具(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33期)
报告人:周广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信息科学中心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4月8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5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变换形式的雨水数浓度作控制变量对雷达反射率直接同化的影响(黎慧琦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二:雷达径向风资料同化对登陆台风数值预报的改进(冯佳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4月7日
主题:CCAPP2022年第5期学术沙龙(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
1.大气污染全谱系健康效应的探索
阚海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2.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协同环境与健康效应
王海鲲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教授
3.气候变化与健康:风险与应对
李湉湉 中国CDC环境所 研究员
回放链接
4月6日
主题:CCAPP2022年第4期学术沙龙(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1.“国十条”以来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来源贡献的变化
胡敏 北京大学 教授
2.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热点地区辨识
王爱慧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3.双碳背景下PM2.5和O3协同控制路径思考
邢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副教授
4.气溶胶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对于夹卷过程的影响
粟天宁 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跨学科中心 博士后
回放链接
4月2日
主题:CCAPP2022年第3期学术沙龙(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
1.关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与挑战的思考
严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2.中国典型大气成分的源—汇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赵瑜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3.矿产资源约束或将重构碳中和下的清洁能源转型
段宏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副教授
4.植树造林对我国陆地碳汇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研究
乐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回放链接
3月31日
主题:CCAPP2022年第2期学术沙龙(结构转型进展)
1.能源转型促进经济发展
姜克隽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2.新型电力系统相关问题研究
周勤勇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碳中和中心 主任
3.加速道路交通电动化转型
崔洪阳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 高级研究员
4.高温废弃气藏注CO2埋存—采热—发电一体化分析
崔国栋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副教授
5.中国机场环境与碳数据库
伯鑫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教授
回放链接
0330
报告题目:用中央气象台的雷达信息做短时临近天气预报
报告嘉宾:孟智勇 教授(北京大学)
3月23日
主题:AAS前沿论坛第2期(季风区季节和次季节尺度气候预测)
1.基于NUIST CFS1.0对东亚和东非气候预测简介(罗京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2.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季节预测研究(李超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3.东亚季风次季节至季节可预报性研究的新进展(刘伯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回放链接
0311
报告题目:不断破纪录的海洋增暖:事实、归因及影响
报告嘉宾:成里京 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0305
题目: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23期)
报告人:翟盘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28
报告题目:全球季风暴雨天气和气候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报告嘉宾:Chih-Pei Chang张智北(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卓越教授,美国气象学会会士、梅辛格学术奖得主, WMO
2007-2017季风委员会主席)
0223
报告题目:Treatment of boundary conditions in limited area models
报告嘉宾:黄向宇 首席科学家(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
0223
题目:风云卫星数据同化若干新进展及地球系统同化展望(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20期)
报告人:韩威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22
题目:三个对流回波形态不同的雷暴大风个例(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术报告第4期)
报告人: 俞小鼎 教授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回放链接
0219
题目:互联网终局-元宇宙:时代的价值与机遇(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19期)
报告人:易欢欢 易股天下集团董事长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218
报告题目:郑州“21·7”暴雨的形成机制研究
报告嘉宾:尹金方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月10日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论坛:诺贝尔奖和气候变化科学
1.嘉宾:秦大河 院士(中国气象局)
题目:IPCC与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2.嘉宾:陈德亮 院士(瑞典哥德堡大学August Rohss讲席教授)
题目: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3.嘉宾:林岩銮 教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系主任)
题目: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嘉宾:杨自力 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
题目:威廉·诺德豪斯与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5.嘉宾:翟盘茂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题目:气候变化科学发展前瞻
0205
题目:天基激光雷达助力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15期)
报告人:王磊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29
题目:冰川变化与雷达遥感(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13期)
报告人:李震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22
题目:北斗产业未来与中国新时空服务体系(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11期)
报告人:曹冲 北京市中位协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115
题目:气候灾害幕后的大Boss: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09期)
报告人:郑飞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月7日
题目:CNC-WWRP青年学术沙龙第4期
主办方:CNC-WWRP青年科学家工作组、CNC-WWRP交流与教育工作组、
报告一:气溶胶对四川地闪及高原液相云的影响(赵国鹏 副教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报告二:多源气溶胶三维变分资料同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尤伟 博士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回放链接 报告一 报告二
1月7日
会议名称:FY-3E黎明星L1产品宣讲会
主办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1.背景介绍 张鹏
2.风云三号黎明星基本情况介绍 胡秀清
3.FY-3E/HIRAS-II仪器与L1产品介绍 漆成莉
4.FY-3E/MERSI-LL仪器与L1产品介绍 徐寒列
5.FY-3E/WindRAD仪器与L1产品介绍 商建
6.FY-3E/MWTS-III仪器与L1产品介绍 胡菊旸
7.FY-3E/MWHS-II仪器与L1产品介绍 郭杨
8.FY-3E/GNOS-II仪器与L1产品介绍 杨光林
9.FY-3E星数据产品应用示例 翁富忠
0101
题目:我国长江流域的三类中尺度涡旋(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05期)
报告人:傅慎明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28
题目:揭秘!我们呼吸的空气如何影响健康(CCAPP分享会第2期)
报告人:李嘉江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
回放链接
1225
题目:海洋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03期)
报告人:奚民伟 浙江溪流海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223
报告题目: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进展
报告嘉宾:赵平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218
题目:全球变暖,人们会感到温度越来越舒适吗(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01期)
报告人:高学杰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116
报告题目: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ENSO Decay Asymmetry
报告嘉宾:张人禾院士(复旦大学)
11月6日-11月7日
会议名称: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青年科技交流会暨2021年青年科学家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S1. 中小尺度气象与高影响天气
1.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共存个例的微物理特征对比研究
韩彬 中山大学
2.Hydrometeor Budget of the Meiyu Frontal Rainstorms Associated with Two
Differen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李超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3.Notable Contributions of Aerosols to the Predictability of Hail
Precipitation
李潇斐 西北气象科技研究院
4.次千米至次百米水平分辨率对模拟台风边界层结构的影响
刘青元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5.干空气质量守恒的全球高分辨率大气模式动力框架技术
PengJun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6.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中多源扰动多尺度相互作用在SCMREX期间的个例依赖性
张旭斌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7.佛山地区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重力波特征分析
王秀娟 吉林省气象局
S2. 天气气候变率及其预测
1.The Record-breaking Meiyu in 2020 and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ropical SST Anomalies
刘芸芸 国家气候中心
2.Why super sandstorm 2021 in North China?
尹志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Subseasonal-to-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Onset Dates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刘伯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Mechanisms of ENSO Phase-locking and Its Biases in Climate Models
陈汉卿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
5.非瞬时反馈机制及其在MJO模拟中的应用
刘岩 南京大学
6.Global impact of the Maritime Continent barrier effect on the MJO
周逸豪 南京大学
7.西半球环流型的形成维持机制及对平流层极涡的影响
谭鑫 中国地质大学
8.中纬度热带气旋移动速度的气候变化特征
郭晞 江苏省气象台
9.亚洲陆地夏季降水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和局地陆面作用的分离
陈玥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10.Cause of extreme heavy and persistent rainfall over Yangtze River in
summer 2020
高斯 中山大学
11.中国西北5月和9月地表气温的年际变率机理及其预测
姚梦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S3.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
1.如何利用多尺度模拟框架(MMF)更准确地模拟美国中部地区对流降水?
林光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混合相态云的散射特性研究
伊炳祺 中山大学
3.基于非合作微波链路的降水探测技术
刘西川 国防科技大学
4.适用于双参云微物理方案的伽马雨滴谱分布高精度快速求解方法
刘显通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5.气溶胶影响雾生命时间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严殊祺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6.机器学习预测我国和全球气溶胶历史和未来变化
杨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7.基于线性混合机器学习模型估算中国地区PM2.5浓度
陈斌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8.风云三号D星微波温度计在反演和同化中关键技术思考
牛泽毅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9.两支急流波导对2015年初冬华北严重霾的影响
安霞东 中国海洋大学
10.EP/CP型厄尔尼诺对中国东部对流层臭氧污染的影响
姜中景 北京大学
S4. 全球气候变化:过去和未来
1.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n daily-to-multiyear timescales in
a warmer world
张文霞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华北地区典型气温变化的未来预估
李彦萌 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3.氧气水平下降正在成为全球城市关注的焦点
魏韵 兰州大学
4.北极放大效应季节性差异的成因
戴海瑨 国防科技大学
5.海绵城市建设中气象服务问题研究
钱鹏 镇江市气象局
6.Bias corre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for RCM
simulations using the QM and QDM methods
童尧 营口市气象局
7.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居民健康风险预估
孙兆彬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回放链接
1106
题目:智慧航空气象服务发展展望(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89期)
报告人:区志中 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航空气象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30
题目:区域模式气象资料同化(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87期)
报告人:陈耀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
1027
题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地球系统模拟(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86期)
报告人:黄小猛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020
报告题目:面向需求的数值预报数据同化创新
报告嘉宾:谢元富 博士(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预警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
回放链接
1016
题目: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历史与未来气候模式展望(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83期)
报告人:俞永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回放链接
(需登录)
10月13日-10月14日
会议题目:第八届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一.城市气象观测新方法与新认识
1、大气边界层垂直观测
2、城市风热环境的若干研究与思考
3、基于激光雷达技术的城市环境多参数探测应用
4、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城市微气候观测网络设计方法--以香港为例
5、微型(一体化)智能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对比实验及其结果
6、基于缩尺实验探究二维街谷湍流与温度日循环特征
7、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精细化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及应用
8、气压脉动湍流特征及其对湍流动能贡献的实验研究
9、街道绿化和高宽比对室外热环境和行人热舒适度的影响-缩尺尺度外场实验研究
二.城市气象数值模式新发展
1、城市路面过程模式发展与应用
2、面向高精度细城市气候模拟的LCZ下垫面制作及模拟应用研究
3、城市水文过程和树木的蒸发蒸腾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以新加坡为例
4、BIPV窗户对城市微气候影响--模型开发与敏感性分析
5、街区尺度快速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RecurrenceCFD)方法
三.城市陆面与边界层过程
1、城市区域大气边界层和天气过程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研究
2、百米尺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3、城市冠层参数表征对城市气象模拟的影响
4、Varying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turbulent fluxes regulates
temperature-humidity dissimilarity in the convective a 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5、沈阳地区不同高度空气质量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6、地表属性,人为热排放及气候变化对区域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7、真实城市地表粗糙子层的湍流特征及风速廓线参数化研究
8、基于激光雷达研究相似天气背景下石家庄大气边界层结构
四.城市高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
1、关于城市灾害天气研究的几点看法
2、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模拟的暴雨积涝灾害风险预警研究
3、雄安新区暴雨等主要天气的毫米波测云仪特征
4、7.21保定龙卷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特征
5、基于FY-4A卫星的京津冀对流初生临近预报研究
6、基于参数化风场模型的上海台风极值风速估计
五.城市气候、气候变化与气候韧性
1、城市化对天津近60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事件的增温影响
2、表面城市热岛强度与年降雨量关系的再分析
3、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对热岛与干岛的影响
4、基于WUDAPT方法的粤港澳大湾区局地气候分区研究
5、中国主要城市局地气候区的热特征研究
六.城市大气环境与健康效应
1、精细化城市大气环境预报调控与目标观测
2、城市气候、大气环境与健康的研究进展
3、华北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与PM2.5时空演变的研究
4、城市下垫面改变对辽宁中东部城市群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5、特大城市屋顶绿化和亮化策略对边界层气象要素和臭氧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
6、雄安新区气象条件对创伤事故的影响分析
7、飞沫扩散在长途大巴环境下的CFD模拟及感染风险研究
七.城市气象服务与气象经济
1、城市规划气候服务的应用实践
2、深圳市重大天气过程“31631”递进式决策服务模式
3、北京地区热电气联调联供气象保障服务
4、雄安新区城市气象服务现状及现发展规划
5、基于风环境的襄阳城市通风廊道研究
6、基于灾害风险的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及应用
7、桐城2020年汛期特大暴雨洪涝决策气象服务回顾与启示
8、近20年来我国城市气象服务的发展
八.城市生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
1、城市风光能源开发在“双碳”中的重要作用
2、雄安新区建设中亟待研究的城市气象问题
3、基于城市冠层模式生成长沙典型气象年数据集与建筑能耗模拟
4、杭州市城市热环境遥感评价及水体降温作用
5、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中气象技术分析
6、宜昌市近10年植被覆盖度与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7、改革创新空调外机设计安装 提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为碳中和做贡献探讨
8、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技术
回放链接
0928
题目:碳减排与大气治污的协同效应
报告人: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放链接
0924
报告题目:发展一个自主可控面向对象的统一资料同化系统进展介绍和初步结果
报告嘉宾:张昕 博士(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学科主任兼科技业务部负责人)
回放链接
0918
题目:从海洋看全球变化:观测、数据集和变化机制(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75期)
报告人:成里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915
报告题目:海岸/城市对流和局地强风的超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报告嘉宾:陈桂兴 教授(中山大学)
回放链接
0903
直播主题: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
主讲老师:张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正高级工程师
回放链接
0828
题目: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的研发与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9期)
报告人:林朝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25
题目:南极冰盖变化(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8期)
报告人:程晓 中山大学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18
题目: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干旱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6期)
报告人:王鹏新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14
题目:迎接海洋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海洋学新时代(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5期)
报告人:董昌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807
题目:超大规模洪水模拟并行计算技术研发与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3期)
报告人:刘昌军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31
题目:面向风电应用的风速预测方法—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61期)
报告人:刘昌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正研级高工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10
题目:面向E级计算的全球涡分辨海洋环流模式发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5期)
报告人:董昌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703
题目:卫星导航与气象(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3期)
报告人:曹云昌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26
题目: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及未来发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51期)
报告人:侯英雨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主任
回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12
题目:从全球到局地洪涝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研究进展与挑战(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47期)
报告人:吴欢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08
报告题目:基于观测、再分析和区域气候模式数据的近年南极半岛近表面温度变化趋势(AAS精品文章系列网课第5期)
报告人:Deniz Bozkurt副教授 智利瓦尔帕莱索大学气象系
回放链接
0605
题目:中国北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45期)
报告人:杨力 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604
题目:守护雪山蓝天,需要你(CCAPP分享会第1期)
报告人:杨耀,高级工程师,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回放链接
0515
题目:气象大数据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卫星遥感监测方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9期)
报告人:房世波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512
题目:台风“风泵”海洋生态效应的海洋生态遥感(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8期)
报告人:唐丹玲 二级教授、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任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507
报告题目:高频大气活动对南大洋环流和南极海冰的影响(AAS精品文章系列网课第4期)
报告人:王召民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特聘教授
回放链接
0501
题目:星载被动遥感反演洋面云液态水的研究进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5期)
报告人:傅云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428
题目:以睿图模式体系为核心 打造研究型业务新业态 开拓服务型应用新局面(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4期)
报告人:范水勇 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中心主任
回放链接
(需登录)
4月26日-4月27日
会议名称:202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特邀报告
1.欧亚与中国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年代际变化:“暖北极冷欧亚"型的影响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2.GRAPES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体系 沈学顺 国家气象中心
3.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临近预报方法研究 赵坤 南京大学
4.灾害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吕伟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国家级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进展与挑战 代刊 国家气象中心
6.海洋对辽东半岛灾害性天气影响分析和思考 李燕 大连市气象局
回放链接
0424
题目:更加“精细”的降水特征(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3期)
报告人:李建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417
题目:大气热动力组网观测技术及其在天气气候领域应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1期)
报告人:郭建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414
报告题目:2019年我国长江伏秋严重气象干旱的成因(AAS精品文章系列网课第3期)
报告人:祝从文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
0414
题目:气溶胶与地面颗粒物监测方法、时空变化及其与边界层气象相互影响(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30期)
报告人:李占清 美国马里兰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
回放链接
(需登录)
0410
题目:大气灰霾成因与预报探索(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9期)
报告人:张美根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4月6日
主题:CCAPP2021年第6期学术沙龙(中国高精度大气污染暴露数据产品研制:现状与挑战)
1.卫星结合地面靶向遥感气体污染物排放源
刘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教授
2.高精度空气污染暴露及在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李湉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研究员
3.中国高分辨率大气污染再分析数据集的研制与应用
唐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4.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反演数据集的开发及应用
耿冠楠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助理研究员
5.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数据集生产及应用
韦晶 马里兰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博士
回放链接
0403
题目:多源融合网格实况数据与我国第一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研发与应用进展(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7期)
报告人:师春香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首席,二级研究员/博导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327
题目:北斗时空产业发展形势与机遇(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25期)
报告人:李冬航 中位协副秘书长/兼咨询中心主任、中位协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0318
题目:碳减排环境与健康影响的分配效应及其政策反馈
报告人:蔡闻佳,副教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回放链接
0204
报告题目:火山如何影响气候?(AAS精品文章系列网课第2期)
报告人:刘飞 教授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回放链接
0204
题目:Growth and Melting of Atmospheric Ice Particles: Insights from Radar
Observations
报告人: 李浩然 博士 赫尔辛基大学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
0130
题目:中国在轨海洋卫星能力与典型应用和问题探讨(智慧地球大讲堂 第10期)
报告人:刘建强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回放链接1 回放链接2(需登录)
1月21日-1月22日
会议名称:第三届全国中尺度气象学论坛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On the Roles of Wind-Induced Surface Heat Exchange on Secondary Eyewall
Formation and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吴俊杰教授,台湾大学)
2.热带气旋增强动力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讨论(王玉清教授,夏威夷大学)
3.中国区域几种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研究(薛明教授,奥克拉荷马大学)
4.雷电观测试验(吕伟涛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西北太平洋台风降水日变化研究(徐伟新教授,中山大学)
6.双偏振雷达降水反演与应用(黄浩博士,南京大学)
7.WWLLN探测的青藏高原闪电活动与LIS闪电对比(郑栋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8.夏季风气流日变化对中国暴雨的影响(陈桂兴教授,中山大学)
9.On the Localized Extreme Rainfall over the Great Bay Area in South
China: Compo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and
Orography(罗亚丽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0.2011—2018年华北地区暖季强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孙建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1.青藏高原暖季MCSs的特征研究(姚秀萍教授,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
12.青藏高原地形重力波拖曳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徐昕副教授,南京大学)
13.阿拉伯海风暴PHET(1003)对初夏我国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李英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4.爆发性气旋高层位涡的形态学特征(傅刚教授,中国海洋大学)
15.Outer Rainband Precipitation in Sheared Tropical Cyclones: Vertical
Wind Shear Aligned versus Counter-aligned with Mean Surface
Winds(李青青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6.基态涡旋结构变化与热带气旋多边形眼墙结构(钟玮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7.国家级强对流预报技术进展与挑战(郑永光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
18.ERTM快速辐射传输模式及其在台风数值模拟评估中的应用(张峰教授,复旦大学)
19.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系统在SCMREX定量降水预报的应用(张旭斌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20.The impact of optimal selected historical forecasting samples on hybrid
ensemble-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陈耀登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1.HWRF模式的混合集合变分资料同化系统中增加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对飓风Patricia(2015)的分析和预测的影响(冯杰研究员,复旦大学)
22.边界层方案对一次西南涡背景下局地暴雨过程影响分析(吴钲高级工程师,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3.浙江省“0321”致灾超级单体雹暴过程数值研究(吴福浪高级工程师,中国民用航空宁波空中交通管理站气象台)
24.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海上减弱率的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徐晶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5.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前景分析(周菲凡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6.台风“白鹿”引发湖南降水的机理及业务预报偏差分析(陈静静研究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7.基于机器学习的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研究(胡志群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8.基于深度学习的临近预报方法研究与初步应用(陈训来高级工程师,深圳市气象局)
29.极轨卫星直收资料在区域数值预报中应用初探(希爽高级工程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30.RMM/GPM卫星高分辨率网格多源数据集构建(嵇磊副研究员,中山大学)
1月10日
会议题目:天气雷达新技术和资料应用研讨会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主题一:我国气象雷达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1.许小峰 研究员(中国气象局)
报告题目:走进“新一代业务天气雷达(NEXRAD)
2.李柏 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报告题目:气象雷达技术发展及业务化问题
3.梁海河 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报告题目:国家级气象雷达数据质控、加工业务及未来发展趋势
主题二:多波长和双偏振雷达新技术的应用
1.陈洪滨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三频云降水雷达系统研制与应用
2.刘黎平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双频云雷达在云微物理动力参数反演中的应用
3.何建新 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协同观测和组网应用
4.赵坤 教授(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双偏振雷达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
5.张持岸 高级工程师(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双偏振雷达业务升级和精细化探测应用
主题三:相控阵、激光、毫米波和地波等雷达新技术的应用
1.刘东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报告题目:多功能激光雷达在气溶胶、水汽和温度探测中的应用
2.黄兴友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报告题目:毫米波雷达在云参数探测和反演中的应用
3.葛觐铭 教授(兰州大学)
报告题目:毫米波雷达在云特征识别和分类中的应用
4.曹俊武 研究员(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毫米波云雷达和微波辐射计联合探测应用
5.高细桥 正研高工(成都锦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相控阵雷达灾害性天气探测技术
6.张兴海 博士(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大型相控阵天气雷达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7.包晓军 博士(广东纳睿雷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基于相控阵体制的极化相态空间精细化观测应用
8.王国荣 博士(湖南宜通华盛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相控阵阵列雷达在强对流分析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主题四:气象雷达技术发展和应用专家建议
回放链接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0107
报告题目:海-气耦合桥理论及北半球中高纬对东亚气候影响的途径(AAS精品文章系列网课第1期)
报告人:李建平,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
回放链接
1111
报告题目:2020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事件的成因分析:热带印度洋的影响
(2020年气候预测与气候应用技术论坛——特邀报告)
报告嘉宾:丁一汇院士
回放链接
10月28日
会议名称:2020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报告专家:匡定波
题目:气象卫星光学载荷技术发展
2.报告专家:许健民
题目:卫星云图上看到的2020年长江流域洪水
3.报告专家:郭华东
题目:地球大数据驱动可持续发展
4.报告专家:翁富忠
题目:气象卫星产品研发与应用国际前沿进展
5.报告专家:杨军
题目: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展望
回放链接
9月8日-9月11日
会议题目: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方法交流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
第一场
1.六盘山地形云研究试验进展——桑建人(宁夏人影中心)
2.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进展——段英(河北省人影办)
3.暖雨胚胎生成的拉格朗日数值试验及其参数化——孙继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人工引雷与人影——吕伟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云雷达分析云降水微物理和动力参数新进展——刘黎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6.中尺度对流系统追踪算法及其在气溶胶-对流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展望——郭建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陕西渭北果业区防雹技术研究进展——岳治国(陕西省人影办)
7、祁连山地形云研究试验进展——张文煜(郑州大学)
第二场
1.辽宁云降水垂直观测基地建设及应用进展——赵姝慧(辽宁省人影办)
2.贵州开展冰雹上下游联防进展——文继芬(贵州省人影办)
3.北京外场综合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丁德平(北京市人影办)
4.庐山云雾综合外场试验基地介绍——段婧(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
回放链接
第一场 第二场
8月26日-8月27日
会议题目:“气象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 “第八届淮河流域暴雨·洪水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国家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8月26日上午
1.胡雯:淮河流域气象业务服务及科研发展(安徽省气象局,正研)
2.丁一汇: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进展(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
3.张建云:变化环境下洪水预报面临的问题和思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4.刘文清: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技术进展(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
5.许小峰:气象小卫星—天基观测的拓展空间(《气象科技进展》主编,研究员,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8月26日下午
1.林朝晖: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李栋梁:江淮梅雨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及海温异常的响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3.杨传国:基于陆面水文耦合模型的淮河流域水文模拟与极值分析(河海大学,副教授)
4.刘东:激光雷达和微波雷达协同观测气溶胶和云(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5.胡余忠:山洪影响调查评价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安徽省水文局副局长,教高)
6.崔春光:灾害性天气资料同化和临近预报系统相关技术研究(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7.王东勇:淮河流域汛期气候分析及2020年主汛期面雨量特征(安徽省气象台台长,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主任,正高)
回放链接
0806
报告题目:天气之上、气候之下,关于“延伸期”预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报告人:朱志伟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回放链接
0730
报告题目:快速辐射传输算法研发及其应用
报告人:刘超 教授、副院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回放链接
0721
报告题目:龙卷风灾害调查
1.我国几次龙卷灾调回顾 (报告人:北京大学 孟智勇 教授)
2.如何开展龙卷灾害调查 (报告人:中山大学 白兰强 博士)
回放链接
0715
报告题目:春季欧亚温度年际变异特征、控制因子及影响机制
报告人:陈尚锋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
0710
题目:PM2.5和O3污染协同控制的健康影响研究——趋势、挑战和机遇
报告人:朱彤,教授,北京大学
回放链接
6月16日-6月17日
会议题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次季节-季节研究联合中心”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6月16日
1.吴国雄(中科院大气所)
PV-Q Perspective of Cyclogenesis and Vertical Velocity Development
Downstrea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2.Bin Wang(夏威夷大学)
A novel perception of ENSO diversity
3.杨修群(南京大学)
PDO-related wintertime atmospheric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 Pacific:Local
versus remote SST forcing
4.蒋贤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Essential Processes for Realistic Simulations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6月17日
1.孙丞虎(气科院)
北极海冰对欧亚中纬度气候的可能影响:动力和热力过程
2.刘飞(中山大学)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seasonal
evolution and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3.刘伯奇(气科院)
Complexity in sub-seasonal prediction on the Onset time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ase studies in 2018 and 2019
4.汪天一(夏威夷大学)
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北传过程湿静力能收支诊断
5.李论(气科院)
Important rainfall triggers in China-Tibetan Plateau vortices 10:40-11:00
6.姜蕾杉(夏威夷大学)
Combined impact of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and equatorial Atlantic SSTA on
ENSO
7.蒋宁(气科院)
Tropical Pacific cold tongue mode triggered by enhanced warm pool
convection due to Global Warming
8.朱嬿(南信大)
MJO与高频波动的相互作用
9.马晨(南信大)
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背景场及天气尺度扰动对台风尺度的影响
回放链接
6月16日 6月17日
0616
报告题目:双低空急流对华南暴雨的影响机制
报告人:杜宇 副教授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回放链接
0609
报告题目: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
报告人:燕青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回放链接
0523
报告题目:西太平洋环流和印太相互作用在ENSO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报告人:袁东亮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回放链接
0523
报告题目:我国热带气旋龙卷及超级单体特征研究
报告人:孟智勇 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回放链接
0522
报告题目:复杂的气溶胶:从病毒传播到气候效应
报告人:李婧 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回放链接
0522
报告题目:逐梦海洋的目标、路径与实践:以西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为例
报告人:王凡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回放链接
0521
报告题目:低空急流对华南暖区暴雨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报告人:孟智勇 教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回放链接
0521
报告题目:Impacts of Typhoon “Wind-Pump” on Marine Ecosystem
报告人:唐丹玲研究员、二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回放链接
0521
报告题目: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 Clustering phenomenon and Seasonal
Prediction
报告人:谢力安教授,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理学院海洋、地球与大气科学系
回放链接
0518
报告题目:青藏高原塑造了全球热盐环流
报告人:杨海军 教授 复旦大学
回放链接
0518
报告题目:静止卫星云图与极轨卫星测雨雷达结合分析中尺度暴雨结构变化
报告人:傅云飞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回放链接
0515
报告题目:我国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地基观测及应用
报告人:车慧正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
0515
报告题目:地球系统科学与生态气象数值模式
报告人:周广胜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回放链接
0417
题目:基于卫星遥感的新冠疫情期间空气质量研究
报告人:刘诚,教授,中国科技大学
回放链接